相关文章  
  • 性状鉴定
  • 生药的记载大纲与拉丁名
  • 生药的分类法
  • 生药学科的发展和现代生药学
  • 生药学科的诞生和近代生药学
  • 显微鉴定的方法
  • 显微鉴定的内容
  • 显微鉴定
  • 各类药材的性状鉴别要
  • 性状鉴定的内容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动物 >>生命科学

    古代药物学与生药学的萌芽

    大学,两年后刊行。   我国在公元前 1066-256 年,即周朝时期就有许多著作记载很多可供药用的动植物,如《诗经》、《左传》、《论语》、《吕氏春秋》、《山海经》、《尔雅》等。而成书于秦、汉时期(公元前约 200 年)的 《神农本草经》 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著者不详,托名于神农。它总结了我国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载药 365 种,分上、中、下三品。在序录中记载,药 “ 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 ” ,对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方法以及辨别药物真伪等已有了一些原则性的概括。各药的记述则以药性和功效为主。原书早已失传,但原文已收载于后代本草中,现有明代、清代等刊本。   到公元 28 年, “ 西方医学之父 ” 的希腊医生 Pedanius Dioscorides 写就 《药物学》 ( De Materia Medica )一书,书中收载 600 种药用植物,其中有许多在今天仍然是重要的药物,如绵马( aspidium )、鸦片( opium )、麦角 (ergot) 和桂皮 (cinnamon) 等。 Pedanius Dioscorides 的著作影响西方医药学近 1500 年。   公元 50 年左右,我国梁代陶弘景以《神农本草经》等为基础编成 《本草经集注》 ,载药 730 种。全书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该书对药物的产地、采收、形态、鉴别等有所论述,有的还记载了火烧试验、对光照视的鉴别方法。如对《神农本草经》中 “ 术 ” 的鉴别, “ 术有两种,白术叶大有毛而作桠,根甜而少膏 …… ;赤术叶细无桠,根小而多膏 ……” 。硝石 “ 以火烧之,紫青烟起 ” ;云母 “ 向日视之,色青白多黑 ” ;朱砂以 “ 光色如云可拆者良 ” 等。有的还指出品质的好坏,如治疟的常山,特别指出以细实而黄的鸡骨常山最有功效。原书已遗失,现存敦煌残卷。其主要内容散见于后世本草中。   到公元 130-201 年间,古罗马医生 Claudius Galen 著书 20 部,总结了复杂的古罗马医药体系,记述了许多含药用植物处方的制备方法,英文 Galenical Pharmaceuticals( 草药制剂 ) 一词就是由 Galen 的贡献而来。   公元 659 年,我国唐代苏敬等 23 人集体编撰,由官府颁行的 《新修本草》 ( 又称 “ 唐本草 ”) ,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该书在当时流传到全国,影响长达 300 年左右,直到宋代《开宝本草》问世以后,才被逐渐取代。该书载药 884 种,与以往本草相比增加了如山楂、芸苔子、人中白等 114 种新的药物,其中不少是外来药物,如由印度传入的豆蔻、丁香、胡椒等;大食传入的石榴、阿芙蓉、乳香、玛瑙等;波斯传入的茉莉、青黛;大秦传入的素馨、郁金;西域传入的仙茅、芥子、马钱子;南洋传入的木香、樟脑、槟榔、没药等。该书有较多的基源考证。附有图经 7 卷,药图 25 卷,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为后世图文兼备的本草打下了基础。原书已散失不全,现仅存残卷。   公元 1100 年左右,我国北宋后期蜀医唐慎微将《嘉佑本草》和《开宝本草》合二为一,再加入他从民间以及诸家本草等 500 余种书籍中收集到的资料,编成了本草、图经合一的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 《证类本草》 。此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共三十一卷,载药 1 744 种,每味药具有附图,并对历代本草中各家的说法均加采录,因此就保存了许多已散失的本草书籍的内容,是研究我国明代以前药物学的重要文献。此书的一大特点是在药物分类上的改进,有了初步按照药物的性质、形态进行分类的萌芽。他把全书分成玉石、草、木、兽、禽、虫鱼、果、米谷、菜等部,此外此书的附方较多,这样就把植物和其药效紧密的联系起来了,揭开了本草的新篇章。   到公元 16 世纪,我国明代的本草著作甚多,其中对药学贡献最大的,首推李时珍撰著的于 1596 年刊行的 《本草纲目》 。李时珍参阅了经史百家著作和历代本草 800 余种,历经 30 年,编写成 52 卷、约 200 万字、载药 1 892 种、附方 11000 余条的巨著《本草纲目》。可以说这部著作是我国十六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本书按药物自然属性作为分类基础,每药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名称统一,结构严谨,为自然分类的先驱。如第 14 卷所载药物高良姜、豆蔻、缩砂蜜、益智子等排列在一起,属于芳草类。今天看来,这些都是姜科植物,含有挥发油,与自然分类相符。对药物的形态鉴别方法和内容也是较为完善的。如描述丹参谓: “ 处处山中有之。一枝五叶,叶如野苏而尖,青色皱毛。小花成穗如蛾形,中有细子。其根皮丹而肉紫 ” 。这些描述都较为逼真。李时珍在 “ 集解 ” 项中,引录了很多现已失传的古代本草对药物鉴别的记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史料。《本草纲目》的出版,对中外医药学和生物学科都有巨大影响。 17 世纪初传到国外,曾译有多国文字,畅销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药学文献之一。   公元 18 世纪,我国清代著名医药学家赵学敏于 1765 年编撰了 《本草纲目拾遗》 ,此书是为了拾遗补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而作,是继《本草纲目》后的我国药物学的又一次总结。该书载药 921 种,其中新增药 716 种,如冬虫夏草、西洋参、浙贝母、鸦胆子、银柴胡等均系初次记载,大大丰富了药学内容。   由上述历史回顾可以看出,从古代到十八世纪,人类的药物学知识就是对具有疗疾作用的天然产物(植物、动物和矿物)的逐步认识和经验积累。药物学(我国古代多称本草学)记载的内容以医疗用途为主,兼有药物的名称、产地、形态和感官鉴别等。因此古代的药物学中就有了药物的真伪、优劣概念,只不过由于当时的科学发展所限,对于药物的认识,主要 是运用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来识别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形、色、气味等,进而达到评价真伪优劣的目的。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