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生物柴油帮助解决能源问题
  • 海洋生物基因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 海洋生物
  • 反向聚合酶链反应
  • PCR技术应用进展
  • PCR文献检索方法简介
  • PCR产物克隆方法
  • PCR扩增产物的分析方法
  • Taq DNA聚合酶详答
  • PCR反应模板的制备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动物 >>生命科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事船舶和港区水域外非渔业、非军事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并负责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航行、停泊和作业的外国籍船舶造成的污染事故登轮检查处理。船舶污染事故给渔业造成损害的,应当吸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参与调查处理。  国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渔港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渔港水域外渔业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负责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工作,并调查处理前款规定的污染事故以外的渔业污染事故。  军队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军事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及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  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的职责,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法及国务院有关规定确定。  第二章 海洋环境监督管理  第六条 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拟定全国海洋功能区划,报国务院批准。  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全国和地方海洋功能区划,科学合理地使用海域。  第七条 国家根据海洋功能区划制定全国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和重点海域区域性海洋环境保护规划。  毗邻重点海域的有关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可以建立海洋环境保护区域 合作组织,负责实施重点海域区域性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海洋 环境污染的防治和海洋生态保护工作。  第八条 跨区域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由有关沿海地方人民政府协商解决,或者由上级人民政府协调解决。  跨部门的重大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协调未能解决的,由国务院作出决定。  第九条 国家根据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海洋环境质量标准。  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海洋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海洋环境质量标准。  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和地方海洋环境质量标准的规定和本行政区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状况,确定海洋环境保护 的目标和任务,并纳入人民政府工作计划,按相应的海洋环境 质量标准实施管理。  第十条 国家和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应当将国家和地方海洋环境质量标准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在国家建立并 实施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的重点海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 还应当将主要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指标作为重要依据。  第十一条 直接向海洋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缴纳排污费。  向海洋倾倒废弃物,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倾倒费。  根据本法规定征收的排污费、倾倒费,必须用于海洋环境污染的整治,不得挪作他用。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十二条 对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或者在规定的期限内未完成污染物排放削减任务的,或者造成海洋环境严重污染 损害的,应当限期治理。  限期治理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决定。  第十三条 国家加强防治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对严重污染海洋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落后设备, 实行淘汰制度。  企业应当优先使用清洁能源,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防止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第十四条 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环境监测、监视规范和标准,管理全国海洋环境的调查、监测、监视,制定 具体的实施办法,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全国海洋环境监测、监视 网络,定期评价海洋环境质量,发布海洋巡航监视通报。  依照本法规定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分别负责各自所辖水域的监测、监视。  其他有关部门根据全国海洋环境监测网的分工,分别负责对入海河口、主要排污口的监测。  第十五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向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编制全国环境质量公报所必需的海洋环境监测资料。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有关部门提供与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有关的资料。  第十六条 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制定的环境监测、监视信息管理制度,负责管理海洋综合信息系统,为海洋 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提供服务。  第十七条 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的单位和个人,必须立即采取有效措 施,及时向可能受到危害者通报,并向依照本法规定行使海洋 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本行政区域近岸海域的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除或者减轻危害。  第十八条 国家根据防止海洋环境污染的需要,制定国家重大海上污染事故应急计划。  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全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重大海上溢油应急计划,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国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全国船舶重大海上溢油污染事故应急计划,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沿海可能发生重大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的单位,应当依照国家的规定,制定污染事故应急计划,并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 管部门、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发生重大海上污染事故时,必须按照应急计划解除或者减轻危害。  第十九条 依照本法规定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可以在海上实行联合执法,在巡航监视中发现海上污染事故或 者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时,应当予以制止并调查取证,必要时 有权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事态的扩大,并报告有关主管部 门处理。  依照本法规定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者应 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  检查机关应当为被检查者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三章 海洋生态保护  第二十条 国务院和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海岛、海湾、入海河 口、重要渔业水域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海洋生态系统,珍 稀、濒危海洋生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海 洋生物生存区域及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海洋自然历史遗迹和 自然景观。  对具有重要经济、社会价值的已遭到破坏的海洋生态,应当进行整治和恢复。  第二十一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沿海省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保护海洋生态的需要,选划、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立,须经国务院批准。  第二十二条 凡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  (一)典型的海洋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区域,以及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恢复的海洋自然生态区域;  (二)海洋生物物种高度丰富的区域,或者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  (三)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滨海湿地、入海河口和海湾等;  (四)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海洋自然遗迹所在区域;  (五)其他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区域。  第二十三条 凡具有特殊地理条件、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资源及海洋开发利用特殊需要的区域,可以建立海洋特别保护区,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科学的开发方式进行特殊管理。  第二十四条 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应当根据海洋功能区划合理布局,不得造成海洋生态环境破坏。  第二十五条 引进海洋动植物物种,应当进行科学论证,避免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第二十六条 开发海岛及周围海域的资源,应当采取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不得造成海岛地形、岸滩、植被以及海岛周 围海域生态环境的破坏。  第二十七条 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建设海岸防护设施、沿海防护林、沿海城镇园林和绿地,对海岸侵蚀和海水入侵地区进行综合治理。  禁止毁坏海岸防护设施、沿海防护林、沿海城镇园林和绿地。  第二十八条 国家鼓励发展生态渔业建设,推广多种生态渔业生产方式,改善海洋生态状况。  新建、改建、扩建海水养殖场,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海水养殖应当科学确定养殖密度,并应当合理投饵、施肥,正确使用药物,防止造成海洋环境的污染。  第四章 防治陆源污染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  第二十九条 向海域排放陆源污染物,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标准和有关规定。  第三十条 入海排污口位置的选择,应当根据海洋功能区划、海水动力条件和有关规定,经科学论证后,报设区的市级 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批准设置入海排污口之前,必须征求海洋、海事、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的意见。  在海洋自然保护区、重要渔业水域、海滨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不得新建排污口。  在有条件的地区,应当将排污口深海设置,实行离岸排放。设置陆源污染物深海离岸排放排污口,应当根据海洋功能区划、海水动力条件和海底工程设施的有关情况确定,具体办法由国 务院规定。  第三十一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水污染防治有关法律的规定,加强入海河流管理,防治污染,使入海河口的水质处于良 好状态。  第三十二条 排放陆源污染物的单位,必须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拥有的陆源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施和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陆源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并提供防治海洋环境污染方面的有关技术和资料。  排放陆源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有重大改变的,必须及时申报。  拆除或者闲置陆源污染物处理设施的,必须事先征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  第三十三条 禁止向海域排放油类、酸液、碱液、剧毒废液和高、中水平放射性废水。  严格限制向海域排放低水平放射性废水;确需排放的,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辐射防护规定。  严格控制向海域排放含有不易降解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的废水。  第三十四条 含病原体的医疗污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必须经过处理,符合国家有关排放标准后,方能排入海域。  第三十五条 含有机物和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应当严格控制向海湾、半封闭海及其他自净能力较差的海域排放。  第三十六条 向海域排放含热废水,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邻近渔业水域的水温符合国家海洋环境质量标准,避免热污染对水产资源的危害。  第三十七条 沿海农田、林场施用化学农药,必须执行国家农药安全使用的规定和标准。  沿海农田、林场应当合理使用化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第三十八条 在岸滩弃置、堆放和处理尾矿、矿渣、煤灰渣、垃圾和其他固体废物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九条 禁止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转移危险废物。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转移危险废物的,必须事先取得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书面同意。  第四十条 沿海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建设和完善城市排水管网,有计划地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或者其他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加强城市污水的综合整治。  建设污水海洋处置工程,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四十一条 国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减少和控制来自大气层或者通过大气层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损害。  第五章 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  第四十二条 新建、改建、扩建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并把防治污染所需资金纳入建设项目投资计划。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