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水、食品加工废水等培养微生物,可以实现以废治废。 (3)出水水质 处理后排放水中六价铬、总铬、锌、铜、镍、镉等金属低于国家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见表9-15。 3.投资分析 对于日处理100t废水的规模而言,1992年价格为总投资30万元,其中土建15万元,设备10万元,其他5万元。 本技术主要设备使用期可达40年,运行费用约为每吨废水0.20元。 4.主要设备 微生物法治理电镀废水技术的主要设备有培菌池,生物反应器,调节池,泵房,沉淀池,消毒池,主控室,化验室等。 二、硫酸盐生物还原法处理含锌废水 硫酸盐生物还原法处理含锌废水其原理是利用硫酸盐还原菌SRB在厌氧条件下产生硫化氢,硫化氢和废水中的重金属反应,生成金属硫化物沉淀以去除重金属离子。 1.废水处理工艺流程见图9-25。 2.工艺说明 利用微生物方法处理重金属废水时,由于废水中常缺乏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包括有机物、氮、磷等,因此,在废水中需加入所缺的营养物质。 生物反应器是一个厌氧反应系统,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分解有机物,还原硫酸盐生成硫化氢,硫化氢与废水中的锌离子反应生成不溶性的硫化锌。生物反应器的类型可以是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厌氧接触反应器等。 反应生成的硫化锌沉淀同厌氧污泥混在一起,当其浓度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为了保证生物反应器的正常运行,就必然排放一部分污泥。由于污泥中锌含量较高,可以回收。 从沉淀池中的出水,虽然锌离子的去除率很高,但是出水中还含有比较高的COD和硫化氢,因此必须要进行好氧处理去除COD和硫化氢,使最终出水的指标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3.工艺参数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从有关的研究中,分析不同的工艺参数对锌离子去除效果的影响。 (1)进水COD浓度对锌离子去除能力的影响 进水COD浓度对锌离子和COD去除能力的影响结果见表9-16。 从表9-16可见,出水COD随进水COD的降低而降低。反应器中的硫化氢浓度随进水COD浓度下降而下降。但硫化氢浓度为80mg/L左右时,进水COD增加不会导致硫化氢的增加。因此,考虑反应器进行的稳定性和出水水质,废水中营养物的加入量应当控制在300mg/L左右。 (2)水力滞留时间对反应器稳定性的影响 在进水COD为320mg/L,锌离子100mg/L的条件下逐渐提高进水速率。水力滞留时间由18h逐渐减少至3h,结果如表9-17。 由表9-17可以看出,当水力滞留时间由18h降至9h时,对锌离子的去除率基本无影响,继续降低水力滞留时间锌离子的去除率开始逐渐降低,当水力滞留时间降到4h以后,锌离子的去除率急骤下降。分析装置对锌离子的总去除能力可以发现:随着水力滞留时间的减少,装置单位容积对锌离子的去除效率逐渐提高,当水力滞留时间降到5h后,反应器的离子去除能力最高,为429mg/L·d。如继续降低水力滞留时间去除能力反而降低。当水力滞留时间为3h时,锌离子去除效率仅为246.8mg/L·d。这说明SRB的活性受到了抑制。 (3)废水中锌离子浓度对反应器稳定性的影响 进水中锌离子由初始的100mg/L逐渐增加到600mg/L,结果见表9-18。从表9-18可以看出,该方法对500mg/L以下的含锌废水都能有效地处理。随着浓度的提高,装置的单位体积处理效率也跟着提高,最高达1329mg/L·d。但如进一步提高进水锌浓度至600mg/L,则锌离子去除能力反而大大降低,单位体积的去除效率仅为864mg/L·d。说明SRB已经受到锌的毒害作用。尽管如此,该结果也表明,本方法能够耐受较高浓度的锌离子的冲击。 (4)进水硫酸盐浓度对锌离子去除率的影响 试验中为了避免干扰,进水COD浓度提高到640mg/L,结果见表9-19。由表9-19表明,该法在所试范围内对锌离子的去除率均为97%以上。分析硫化氢浓度表明,SRB的活性受硫酸盐浓度影响。在硫酸根浓度低于500mg/L时,SRB的活性随着硫酸根浓度的降低而降低。至100mg/L时,出水中已经测不到硫化氢,在该浓度下看来不能长期运行。由于一般的工业废水中硫酸盐的浓度都较高,因而硫酸盐的浓度不会影响本方法的应用。 4.供设计参考的工艺参数 硫酸盐还原菌处理含锌废水的污泥床工艺可在进水COD和锌浓度分别为320mg/L与100mg/L时有效运行,有机物和锌离子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3.8%和99.63%。在水力滞留时间降至6h时,锌离子的去除率仍可达94.5%。进水锌离子浓度低于500mg/L时装置可以稳定运行,而当浓度达到600mg/L时,硫酸盐还原菌受到锌离子的明显毒害。当进水COD1500mg/L,锌离子500mg/L,水力滞留时间为9h时,装置的锌离子容积去除率可达1329mg/L·d。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