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食品沙门氏菌检测方法进展
  • 分子酶工程学与分析生物技术
  • HIV 检测及临床意义
  • 微生态制剂的研制与应用
  • 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 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
  • 组织工程概要
  • 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 病毒基因工程
  • 干细胞生物工程研究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动物 >>生命科学

    植物细胞工程概述

    地。植物细胞工程涉及诸多理论原理及实际操作技术,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培养技术,也就是将植物的器官、组织、细胞甚至细胞器进行离体地、无菌的培养。它是对细胞进行遗传操作及细胞保藏的基础。此类技术发展起步较早,相对而言已比较成熟,各种培养基制备及很多操作方法已经基本规范化。针对植物的培养主要有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细胞培养、花药及花粉培养、离体胚培养以及原生质体培养这几个大类,每一种都还可可以继续细分为更具体的小类。组织培养首先将外植体分离出来,然后在无菌及适当条件下培养以诱导出愈伤组织,另外在愈伤组织随外植体生长一段时间后还需要进行继代培养,以避免代谢产物积累及水分散失等因素的影响。细胞培养可分为悬浮细胞培养、平板培养、饲养层培养和双层滤纸植板几类,它们都是将选定的植物细胞于适当的条件下进行培养,以得到大量基本同步化的细胞,为遗传操作提供材料。花粉及花药培养主要是使花粉改变正常发育途径而转向形成胚状体和愈伤组织,从而产生单倍体植株。离体胚培养有幼胚与成熟胚培养两类,通过使用相应的培养基使离体胚正常的萌发生殖,以供研究和操作使用。原生质体的培养则是一切利用原生质体进行遗传操作的基础,它是将取得的植物细胞去除细胞壁形成原生质体后进行培养,具体方法与细胞培养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作为后继操作的基础,培养技术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采用适当的培养方法可以更好地进行遗传操作和保存细胞,而错误的选择是有可能影响结果甚至导致试验和生产失败,造成时间和金钱的浪费。仅仅对细胞进行培养是不够,要使培养的细胞能为人类服务,就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改造,这就涉及到了细胞的遗传操作。可以说,遗传操作是整个细胞工程中最为重要也最具挑战性的一环。它极大的依赖于理论原理、操作技术以及设备的发展。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各项基因组计划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由于DNA序列分析方法的革新,诸如高效毛细管自动化测序、DNA芯片法以及大规模平行实测法的应用大大加快了基因组计划的进程。拟南芥基因组计划将于2004年完成,水稻、番茄和玉米基因组的测序也正在进行。是类计划所提供的信息将不断定位大量有价值的基因,而最近的研究还表明影响作物产量的可以是单基因的改变而不仅仅是多基因决定。所有这一切的基础研究都为遗传操作提供了更多、更准确的理论依据。实验技术的发展则使精确、高效的遗传操作变得更加方便。将外源DNA导入靶细胞的方法不断完善,除了以前经常使用的质粒载体、病毒载体、转座因子和APC(酵母人工染色体)等途径外,通过lipoplex\polyplex介导、裸DNA、"基因枪"、超声波法和电注射法等非病毒方式转换细胞的方法也开始被广泛的使用;细胞融合方法已被不断的改进,融合率增大;细胞诱变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诱变方式不断增加。这些理论和技术的发展都为更好的改造细胞创造了条件。培养或改造好的细胞是进行研究和生产的基本材料,为了使其不致死亡并尽量保持优良的特性,就需要进行适当的保藏。一般是根据细胞的特点,人工创造条件使其生长代谢活动尽量降低,处于休眠状态,以抑制增殖和减少变异。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细胞库,ATCC早在92年就已经有了三千两百多个细胞系入库,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此外还有CSH(美)、NCTC(英)、NRRL(英)、KCC(日)等著名的保藏机构,国内也有一些较为大型的机构,足见各国对细胞保藏的重视。由于植物细胞有其自身的特点,因而其保藏方法不可能与微生物完全相同。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液氮超低温保藏方法。这种方法利用液氮的温度可以达到零下一百九十六是使度,远远低于一般细胞新陈代谢作用停止的温度(零下一百三十摄氏度)从而使细胞的代谢活动停止,化学作用随之消失,达到长期保藏的目的。操作时要注意从常温到低温的过渡,以使细胞内的自由水通过膜渗出,避免其产生冰晶而损害细胞。另外还有低温冻藏法及其他一些保藏方法,但多用于短期保藏。细胞工程的目的,是得到人们所需要的生物产品。要使已经改造好的细胞产生大量具有经济价值的产物,就必须依靠下游加工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下游工程。它的作用就是大量培养细胞,并从培养液中分离、精制出有关的生物化工产品。由于植物细胞的高度易碎性,对剪切力的敏感、细胞有去分化和聚集作用,增殖时间长等独特性,使其大规模培养技术明显比微生物和动物细胞的发展缓慢。但通过不懈的努力,现在已经具备在2万升规模的生物反应器中培养烟草细胞的能力。而日本的三井石化也已经在使用七百五十升发酵罐通过培养植物细胞而生产紫草宁,且产量较高,可满足全日本百分之四十上的需要。相信随着理论以技术的不断完善,植物细胞的大规模的培养将会很快的成为一种常规的生产手段。培养后的培养物经过处理后被分离、提纯。分离和精制过程所需的费用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占有很大的比例,一般为百分之六十,有些甚至高达百分之八十至百分之九十,而且还有继续加剧的取向。因此该过程的落后也可能阻碍细胞工程的发展。世界各国现在已经都比较重视这个问题,英国早在83年就发起了生物分离计划(BIOSEP),专门研究分离与精制,我国也曾经召开过专门会议。分离与精制的困难是由于培养液自身的理化特性所决定,这就需要在上游工程时就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同时不断推出新的分离纯化技术及方法,从而简化过程、降低成本,这在实际生产中是很重要的。诚然,细胞工程的伟大和神奇确实令人惊叹不已,但随着这一类技术的迅猛发展,基因产品的广泛应用,其安全性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虽然从本质上来讲,转基因植物和常规育成的品种是一样的,两者都是在原有品种的基础上对其一部分进行修饰,或增加新特性,和消除原来的不利性状,但是,以前所用的有性杂交仅仅局限于种类和近缘种之间,而转基因植物却大胆突破了这一局限,其外源基因可以来自植物、微生物甚至动物。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可能出现的新组合、新性状是否会影响人类健康和生物环境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经验。至少从目前来说,我们还不可能很精确的预测某一个外源基因在新的遗传背景中会产生什么样的相互作用。并且,转基因植物还可以对它所在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现在应用最多的抗除草剂基因就可能通过同属野生植物异花传粉而逐渐扩散进入自然界,从而使杂草的控制变得更加困难;而抗虫、抗病基因也有可能通过类似的途径转移到环境,给野生种群带来选择优势而变得无法收拾。虽然现在一般通过生殖隔离(设置缓冲作物带和隔离区)来防止基因漂流至临近作物,但若进行大规模生产和推广时就会难于加以控制。另外,转基因作物还可能造成对微生物的影响,Hoffman等就曾发现转基因油菜中的基因可转至黑曲霉中,虽然机制还不明确,但至少存在这个事实。自然界中存在着植物病毒间异源重组,病毒的异源包装(转移包装)可以改变其宿主范围。转基因植物表达的病毒外壳蛋白在体外实验中可以包装入侵的另一种病毒的核酸,产生一种新病毒,虽然在小规模的田间实验中并未发现这种情况,但长期的大规模生产应用中是否也是怎样呢?此外,公众对转基因植物的接受性和标签问题得到也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由此可见,细胞工程是一柄双刃剑,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可能毁灭人类,甚至整个地球。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的同时注意其安全性,不断完善理论以技术,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