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植物组织培养培养基的五类成分
  • 稀释培养测数法(MPN)
  • 细菌的鞭毛染色
  • 细菌的芽胞染色
  • 微生物的显微直接计数法
  • 微生物细胞大小测定
  •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 霉菌水浸标本片的制备与观察
  • 用玻璃纸琼脂平板透析培养法观察放线菌形态(附插片培养法)
  • 相差显微镜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动物 >>生命科学

    细菌的荚膜染色

    载玻片轻轻接触黑素,使黑素沿玻片边缘散开,然后向右一拖,使黑素在染色涂面上成为一薄层,并迅速风干。(7)镜检:先低倍镜,再高倍镜观察。结果:背影灰色,菌体红色,荚膜无色透明。2.湿墨水法(1)制菌液:加1滴墨水于洁净的载玻片上,挑少量菌体与其充分混合均匀。(2)加盖玻片 放一清洁盖玻片于混合液上,然后在盖玻片上放一张滤纸,向下轻压,吸去多余的菌液。(3)镜检: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观察。结果:背景灰色,菌体较暗,在其周围呈现一明亮的透明圈即为荚膜。3.干墨水法(1)制菌液:加1滴6%葡萄糖液于洁净载玻片一端,挑少量胶质芽胞杆菌与其充分混合,再加1环墨水,充分混匀。(2)制片:左手执玻片,右手另拿一边缘光滑的载玻片,将载玻片的一边与菌液接触,使菌液沿玻片接触处散开,然后以30度角,迅速而均匀地将菌液拉向玻片的一端,使菌液铺成一薄膜。(3)干燥:空气中自然干燥。(4)固定:用甲醇浸没涂片,固定1 min,立即倾去甲醇。(5)干燥:在酒精灯上方,用文火干燥。(6)染色:用甲基紫染1—2min。(7)水洗:用自来水轻洗,自然干燥。(8)镜检:先用低倍镜再高倍镜观察。结果:背景灰色,菌体紫色,荚膜呈一清晰透明圈。4.Tyler法(1)涂片:按常规法涂片,可多挑些菌体与水充分混合,并将粘稠的菌液尽量涂开,但涂布的面积不宜过大。(2)干燥:在空气中自然干燥。(3)染色:用Tyler染色液染5—7min。(4)脱色:用20%CuSO4水溶液洗去结晶紫,脱色要适度(冲洗2遍)。用吸水纸吸干,并立即加1—2滴香柏油于涂片处,以防止CuSO4结晶的形成。(5)镜检: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观察。观察完毕后注意用二甲苯擦去镜头上的香柏油。结果:背景蓝紫色,菌体紫色,荚膜无色或浅紫色。(五)实验作业:绘出Bacillus mucilaginosus的形态图,并注明各部位的名称(六)注意事项1.加盖玻片时不可有气泡,否则会影响观察。2.应用干墨水法时,涂片要放在火焰较高处并用文火干燥,不可使玻片发热。3.在采用Tyler法染色时,标本经染色后不可用水洗,必须用20%CuSO4冲洗。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