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四)
  •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三)
  •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二)
  •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 离子对色谱简介
  • 离子交换和离子色谱法简介
  • 反相色谱法简介
  • 钙调蛋白组分的活性测定
  • 新型、高效微生物菌种上罐设备及方法
  • 细胞破碎和蛋白质溶解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动物 >>生命科学

    蛋白质的环境因素

    表面效应    蛋白质的稀溶液经常迅速的失活,可能是由于玻璃容器的表面使蛋白质变性的结果。这一作用可在溶液中加入高浓度其他蛋白如牛血清白蛋白(BSA)来防止。在理想情况下,为了避免加人“污染”蛋白,应将稀释后的蛋白溶液立即浓缩。然而,酶的反应通常是在较低的浓度1ug/m下进行,因而加人BSA是十分必要的。另外,由于玻璃表面的非特异性吸附可损失大量的纯化蛋白(5cm2}的玻璃表面可吸附1ug的蛋白),在溶液中加入BSA时可大大降低这一作用。通常在酶活性测定中至少加人0.1mg/ml BSA,而蛋自质储存液中则可加入10mg/ml BSA。温度    尽管有些“不耐低温的酶”(如线粒体ATP酶)在低温下易失活,但大多数的酶在温度升高10℃(如从18℃升至28℃时)酶反应速度会增加一倍。超过30℃~40℃,蛋白质极不稳定,大多数蛋白质失活,但是一些蛋白质甚至在煮沸下仍有活性(如细菌碱性磷酸酶)。储存    作为一个原则,蛋白质的半衰期在低温下可延长。通常要依据蛋白的用途来决定其储存条件是在4℃、-20℃、-80℃或液氮(-200℃)下。    短期储存时(从一天至一周),蛋白溶液在以下情况可储存与4℃①蛋白质的活性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