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班氏试剂和斐林试剂的比较
  • 斐林试剂与班氏试剂
  • 进化
  • 种群
  • 现代冻干技术(一)
  • 冷冻干燥机原理
  • 聚焦烘箱最新发展方向及性能简介
  • 真空烘箱基础知识
  • 色谱法的分类和特点
  • 高效液相色谱的发展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动物 >>生命科学

    生态位

    niche,ecological   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英文niche一词源自拉丁文nidus,意为巢,后引伸为龛,指墙壁上安放雕像的凹陷处,故曾译为“生态龛”或“小生境”,但后者与microhabitat(小生境)的译名相混。生态位通常是就物种而言,有时虽以个体为对象,也多是将其看作该物种的代表。不过也有人把生态位视为生境的同义词。   词义演变  1910年,美国学者R.H.约翰逊第一次在生态学论述中使用生态位一词。1917年,J.格林内尔的《加州鸫的生态位关系》一文使该名词流传开来,但他当时所注意的是物种区系,所以侧重从生物分布的角度解释生态位概念,后人称之为空间生态位。1927年,C.埃尔顿著《动物生态学》一书,首次把生态位概念的重点转到生物群落上来。他认为:“一个动物的生态位是指它在生物环境中的地位,指它与食物和天敌的关系。”所以,埃尔顿强调的是功能生态位。   1957年,G.E.哈钦森建议用数学语言、用抽象空间来描绘生态位。例如,一个物种只能在一定的温度、湿度范围内生活,摄取食物的大小也常有一定限度,如果把温度、湿度和食物大小3个因子作为参数,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就可以描绘在一个三维空间内;如果再添加其他生态因子,就得增加坐标轴,改三维空间为多维空间,所划定的多维体就可以看作生态位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