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国王和仆人的故事——分子剪刀
  • 分子针线——DNA连接酶
  • 长生不老不是梦(三)
  • 完美的baby?
  • 探索生命之源(一)
  • 探索生命之源(二)
  • 探索生命之源(三)
  • 小结
  • 序言
  • 人鱼公主——杂交之美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动物 >>生命科学

    种瓜得豆,种豆得瓜(一)

    space=1 DESIGNTIMEURL="200307100031_11784.jpg">

    美国生物化学家伯格在实验室(伯格本人提供)  伯格的成功,使得“种瓜得豆”或“种豆得瓜”成为可能。因此项重大成就,他获得了诺贝尔奖。

      伯格在中学时代,也遇到了一位对他一生有很大影响的老师──担任课外生物小组顾问的索菲亚·沃尔沃。她在辅导时,并不把灌输知识作为重点,而是把启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让孩子们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掌握如何寻找答案和怎样学习的方法作为出发点。当学生们提出问题时,她很少给予直接的回答,而是鼓励学生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并教给他们如何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如何做科学小实验。用伯格自己的话说,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所得到的收获,“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多”。伯格在应本展览筹办者的邀请写给中国青少年的信中说:

      在任何时候,创新性的思维都是最宝贵的。也许正是这些早年的经历,激发了我探索未知世界并找出答案的欲望。高中时代的伯格(伯格本人提供)

      回想那段时间,我认识到:鼓励青年人自己去发现他们追求的答案,不是一种最容易的学习方法,但却是回报最丰厚的学习方法。或许教育能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发展学生追求创造性方法的本能和好奇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过的许多东西将会忘记,但是我们提出问题和找出答案的能力几乎不会丢掉。任何地方的学校都应当认真汲取这个经验。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