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程也长。一般而言,甲型肝炎预防较好,仅有少数有慢性经过。甲型肝炎对青壮年,尤其对儿童威胁较大,须采取有力的预防措施,除保持水源和食物卫生,保证口、手清洁,过去可以采取丙种球蛋白短期预防,现在甲肝疫苗问世,对甲肝预防可起到有效的作用。 乙型肝炎 乙肝是世界性的传染病,慢性化程度高,危害性大。 全球携带表面抗原阳性的即HBsHg的人数超过3亿,中国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曾经感染过乙肝的人数为5-6亿,而10%的人口即1.2亿为慢性表面抗原携带者,我国目前患有慢性乙肝的病人超过3000万,其中部分病人将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鉴于乙肝病毒―乙肝病人-肝硬化-肝癌之间的连锁关系,每年我国死于肝硬化的约40万人,由慢性乙肝发展而成的肝癌比其它原因形成肝癌的危害性大100倍左右。 经过研究发现,我国乙肝的发病有种族差异,藏族最高达25%左右,维族最低仅5%左右,而汉族在二者之间,为15%左右,这可能同种族之间的某些基因的特点有关;另外还有地区的差异,即东南方发病高于西北部;其次还有城乡差异即农村发病高于城市,这同农村没有完全普及乙肝疫苗的预防有关;我国乙肝发病还有家族的聚集性,往往一家二代、三代都患有乙肝甚至肝癌,估计这种情况同乙肝疫苗接种不普及,家族成员间生活接触密切及某些不良饮食习惯有关。 人体感染HBV后,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的不同,发病的轻重程度也不同。分别有三种状态:1、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健全,免疫系统被激活后识别HBV,攻击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并将它们清除掉,这样出现的症状称之为急性乙肝;2、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被激活,但处于较低的反应状态,机体就会对已感染了病毒的肝细胞反复攻击,但是又不能完全清除病毒,从而导致肝组织慢性炎症反复发作,这样就出现了所谓的慢性乙肝;3、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处于耐受状态,不能识别乙肝病毒,因此不攻击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病毒与人体“和平共处”,这样就成了乙肝病毒携带者。 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国外发现90%因输血而感染的肝炎都是丙型肝炎。急性丙型肝炎临床经过较轻,多感染-,无季节性,零散发生。病情虽轻,但发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比例比乙型肝炎要高,后果严重,治疗费用高,因此,预防丙肝尤为重要。预防丙肝关键在于对血源、血制品及献血者的管理。 丁型肝炎 丁型肝炎的传播很广泛,呈全球性分布。病毒存在于急性及慢性丁型肝炎病人的血液中,但是丁型肝炎病毒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病毒,不能单独存在,只有在感染了乙肝的机体内才可复制。 丁型肝炎的病情常与HDV的感染方式有关,感染方式有共同感染和重叠感染两种类型: 共同感染。即HDV与HBV两种病毒同时感染。可能出现:1)急性丁肝病毒相关肝炎。临床及生化特点类似于单纯乙肝,症状较轻,肝组织损害不十分严重,疾病常呈自限性;2)暴发型肝炎。如果一次感染HDV量较大,可导致较为严重的结局。临床症状及肝损害严重,病死率高。 重叠感染。即在慢性HBV基础上感染HDV。可能出现:1)自限性肝炎。一般临床症状不严重,病程较短,有自限和恢复的倾向。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是丁肝病毒攻击的目标;2)慢性进行型丁型肝炎。即为慢性乙型肝炎恶化或无症状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演变为进行性活动性肝炎,病情严重,呈进行性发展。可发展为肝硬化,预后差 。 戊型肝炎 与甲型肝炎一样,传播途径都是粪——口传染,因为水源被污染而引起大型爆发及流行。1986年至1988年在我国新疆南部、辽宁就曾因水源被污染而造成戊型肝炎的流行, 戊型肝炎产生的病理损害比甲肝明显,恢复缓慢。其血清胆红素升高的水平和持续的时间都比甲肝要长。两者在易感人群的年龄和性别、某些临床表现和肝功改变以及预后方面也存在着差别。 庚型肝炎 庚型肝炎病毒是1995年发现的一种肝炎病原病毒,同丙型肝炎病毒同属于黄病毒科,主要在肝内复制,主要通过血源性、静脉注射毒品、性接触及母婴垂直传播,同丙型肝炎相似,是胃肠道外传播。 TTA肝炎 T为输血、传播的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TTA肝炎是输血传播病毒性肝炎的简称,在1997年为日本学者检测而证实,为数较少,有人认为不是嗜肝病毒,因此引起肝脏损害较少。 我国上海、深圳发现有人携带有输血传播性病毒即TTV。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