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病毒的干扰现象
  • RNA肿瘤病毒
  • 埃博拉病毒
  • 疯牛病病毒
  • 狂犬病毒
  • 猪瘟病毒
  • 病毒前言
  • 病毒的定义和特点
  • 病毒的化学组成及功能
  • 病毒的增殖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动物 >>生命科学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病毒受理化因素作用后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inactivation)。灭活的病毒仍保留其抗原性、红细胞吸附、血凝和细胞融合等活性。
      
      物理因素
      
      1)温度。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在0℃以下温度能良好生存,特别是在干冰温度(-70℃)和液氮温度(-196℃)下更可长期保持其感染性;相反,大多数病毒于55-60℃下,几分钟至十几分钟即被灭活,100℃时在几秒钟内即可灭活病毒。即使是哺乳动物的体温(37-38.5℃)也可能使某些病毒灭活,因此病毒必须低温保存。有蛋白质或Ca2+、Mg2+存在,常可提高某些病毒对热的抵抗力。如脊髓灰质炎和呼肠孤病毒在1mol/L的MgCl2中具有明显的稳定作用,1mol/L的 MgSO4对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和风疹病毒也具有稳定作用。冻融,特别是反复冻融可使许多病毒灭活。因此,病毒标本的保存应尽快低温冷冻,并且避免不必要的冻融。
      
      2)pH。一般来说,大多数病毒在pH 6-8的范围内比较稳定,而在pH5.0以下或者pH9.0以上容易灭活。但各种病毒对pH的耐受能力有很大不同,如肠道病毒在pH2.2环境中其感染性可保持24h,而鼻病毒等在pH5.3时迅速灭活,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