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龙,全长15米,高约6米,不过是个“傻大个”,在生物史上最终没有赢过哺乳动物,现在只留下化石。
长颈犀形兽是地球有史以来体型最大的陆上哺乳动物,成年雄性的肩宽可以达到4.5米,尽管这样,也还是远小于恐龙。
霸王龙向一只身长33米的超龙猛扑了过去,为了地盘,一场两亿年前的争夺战在远古森林中上演。超龙不耐烦地用尾巴将不自量力的挑战者甩得老远。灌木丛中,一个老鼠似的小东西被眼前的战争吓得瑟瑟发抖。超龙俯下身,仔细瞅了瞅这个小家伙,不屑地走开了。
日本NHK电视台2006年制作的系列纪录片《进化的魔法:恐龙vs哺乳动物》用大量的电脑动画还原了远古时代的场景,片中那个在恐龙时代艰难生存的小东西是今天所有哺乳动物的祖先。它出现的时候,正是爬行类动物主宰地球、恐龙家族崛起的中生代。巨大的身躯让恐龙在与其他物种竞争时占尽优势,也为它们日后的灭亡埋下了祸根。哺乳动物身形弱小,看似势微,却转为进化的动力,繁衍至今,成为恐龙之后地球上的主宰者。
恐龙生活的时代,地球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现在的5倍,植物生长茂盛,却营养不足。恐龙为了满足庞大身躯的需要拼命进食,吃,成了恐龙这个庞然大物一天中的主要活动。影片中,一只超龙每天最少要吃掉半吨树叶,可以说,它一天除了吃不干别的。这样的食量,需要一个庞大的消化系统来支持,加上没有天敌,恐龙逐渐“发福”为天下无双的庞然大物。
当时,哺乳动物的祖先只有十几厘米,身形像今天的老鼠,以小昆虫和植物为食。1927年,美国著名古生物学家乔治·辛普森在美国西部发现了它的化石,并将其命名为Laolestes。“这种化石在世界其他地方后来都有发现。”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员邓涛告诉记者,“在中国云南,甚至发现了更小更古老的哺乳动物化石——吴氏巨颅兽,就像一个曲别针那么大。”
一般情况下,身形的大小影响着一个物种的寿命。身体较大的动物,新陈代谢的速度慢于身形较小的动物,而动物一生新陈代谢的总量,如心跳数量等指数大致是相当的,这就导致了大动物寿命比小动物长。另外,“身形大的动物,达到成熟状态所需要耗费的营养多,时间长。”邓涛说,“这也是它们寿命相对更长的原因之一。”
在中生代,一只超龙有可能活100年到200年之久,而Laolestes的寿命则可能只有几个月。短命、弱小,尽管让它们的生命之旅充满艰辛,却也给予了这种哺乳动物意想不到的优势。
为了减少被天敌吃掉的危险,Laolestes会选择昼伏夜出。它的眼睛在黑夜里逐渐变得敏锐,更重要的是,为了捕捉风吹草动的细微信号,它的听觉系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下颌部分的锤骨和砧骨,连同镫骨一起构成中耳。三块骨头不仅可以有效地放大音效,还能听到频率更高的声音。相比之下,恐龙等爬行动物的耳朵构造就简单多了。
短促的生命周期使Laolestes更新换代的能力远远超过了恐龙,Laolestes的优秀基因因此不断地重新排列组合,劣势基因被淘汰,求生必备的视觉听觉能力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完善,在大自然物竞天择的规律中,缓慢但有效地发挥着作用,演化出适应不同环境的哺乳动物——这一切,都发生在恐龙无忧无虑生活的年代。
“这种进步的代价是无数Laolestes的性命。”《进化的魔法:恐龙vs哺乳动物》告诉观众,不过这个代价,换回的却不止是物种的进步,而是在灾难来临、环境突变时的强大生存能力。小行星在中生代末期撞击地球,或许导致了部分恐龙的死亡, [1] [2] 下一页
但真正杀死恐龙的,却是它们过于庞大的身躯。环境突变让恐龙无法找到足够维持身体存活的食物,寿命过长让它们无法迅速改变自己适应环境。1.5亿年恐龙主宰地球的历史结束了,随之而来的是哺乳动物的黄金时代——新生代。
影片结尾处,美国一家自然博物馆里,管理员检查完仪器后熄灯离开了,一只小老鼠从洞里钻出来,好奇地打量着眼前的庞然大物——一个刚刚出土的恐龙化石,或许它就是影片开头那只曾经对小老鼠的祖先不屑一顾的超龙?这个Laolestes的孙子的孙子的孙子……眼里闪烁着光芒。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