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我科学家用DNA链绣出直径150纳米中国地图
  • 恐龙vs哺乳动物:小个子取得胜利
  • 人和老鼠的区别是什么?
  • 苏联科学家曾秘密实验造出双头狗
  • 奇妙的自然界对称之谜
  • 人物:阿波罗-11登月行动中的三名宇航员
  • 长篇分析:阿波罗登月是骗局吗
  • 揭密:阿波罗登月计划中的航天服
  • 时空隧道之迷
  • 科学家称找到第二个地球和地外生命为期不远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动物 >>生命科学

    北大博士施永辉:科学容不得半点浮躁<%=id%>

    26岁的施永辉是北京大学的博士生。别看他年纪不大,可3年前,他就以二年级研究生的身份担当了973项目《棉纤维细胞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下面一个课题小组负责人。今年春天,他所带领的小组的研究成果又以论文形式发表在国际一流的生命科学杂志《植物细胞学》上。

    施永辉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印证了一个最朴素的真理:科学容不得半点浮躁。

    2001年5月,成绩名列前茅的大三学生施永辉成为北大蛋白质工程和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试验室里的一个普通学徒。在很多人看来,学徒看不到自己的科学梦想:他们要从事的是长时间的、很单调的工作,擦拭试管,清洗切片,任何一名实验步骤,都要严格按照程序操作。

    施永辉在认真地做每一项工作。2003年年底,他的导师、 北京大学“长江学者”朱玉贤决定任命他为课题小组负责人,马上启动国内最大规模的棉花生物芯片研究。

    很多人感到惊讶:施永辉还是个二年级的研究生啊?朱玉贤的理由很简单:施永辉踏实肯干,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这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条件。

    工作之初,施永辉的压力很大。经验、资历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棉花基因数量庞大,生长周期长,很难进行 转基因研究,而国际植物学界对棉花纤维的发育研究进展很缓慢,资料数据方法都很少。许多工作要从零开始。

    一次,施永辉需要用一种分析芯片实验数据的生物信息软件。这个软件相当专业,只有计算机系高年级的博士才会偶尔用到。整整3天时间,施永辉只吃了两顿饭,睡了不到10个小时,其余的时间就对着电脑不停地调试,再调试,对比结果。最后得出了高质量的数据。

    渴望早日看到成果的施永辉在2004年11月陷入困境。原来的思路走入死胡同:根据手头获得的数据,要对上千个棉花基因进行深入分析,而预期的是200来个棉花基因。分析一个基因就要用去一个月的时间。

    “这不可能!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足够的资源。”施永辉急了。此时,原在大洋彼岸的本科同学传来信息:他正在写文章,准备投到一个国际著名杂志上。

    没有其他的捷径,施永辉开始慢慢静下心来,不考虑任何回报:不再关心自己能否继续发表论文,能否获得奖励,能否按期毕业。他重新确定目标:一定要找到纤维发育的关键基因生物因子。

    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他经常连续几天闷在实验室里,不分昼夜地干活儿,困了累了就拼几张椅子睡一觉。最终,施永辉降伏了攻关过程中最大的一个拦路虎。

    2005年7月,施永辉和伙伴们怀着兴奋的心情把研究结果投给了《植物细胞学》杂志,但换来的却是无情的退稿。

    施永辉没有服输。在导师的指导下,他与同伴们重新修改论文。经过半年的仔细打磨,终于赢得了这本世界一流生命科学杂志的认可。今年三四月间,他们的论文网络点击率高居首位,成为该杂志有史以来网络点击率最高的50篇论文之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