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炎性肠病患者肾功异常与疾病活动有关与应用5-对氨基水杨酸无关<%=id%> |
|
|
|
德国学者Herrlinger等认为,炎性肠病(IBD)的轻度肾损害与疾病活动性相关,而与5-对氨基水杨酸的副作用无关。肾小管性蛋白尿是IBD肾损害的主要表现,可作为疾病活动的相关指标。 IBD是一种缓解期和发作期交替出现的慢性肠道炎性疾病。对氨基水杨酸(ASA)是急性期控制病情和缓解期维持治疗的主要药物,严重副作用罕见。IBD患者常有肾小管性蛋白尿,这究竟是该病的肠外表现还是治疗药物的毒副作用? Herrlinger等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出现α1微球蛋白尿的发生率为52%。对病种(Crohn病或溃疡性结肠炎)、疾病活动性和5-ASA的使用与否进行方差分析显示,仅疾病的活动性与α1微球蛋白尿显著相关(P<0.01),而其余二个因素与α1微球蛋白尿无相关性,而且二个因素和三个因素间无交互作用。IBD活动病人尿α1微球蛋白显著高于非活动病人(43.7±6.1mg/g对9.7±1.2mg/g肌酐,P=0.006);活动性Crohn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尿α1微球蛋白均比缓解期病人高,而且尿α1微球蛋白量和疾病活动性亦显著相关。但是尿α1微球蛋白水平与单一的活动性指标如血清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之间无相关性(P >0.1)。使用ASA组和未使用ASA组的病人,尿α1微球蛋白水平无显著差异(27.0±4.3mg/g肌酐对29.8±7.3mg/g肌酐)。在使用ASA的病人中,尿α1微球蛋白量与ASA剂量无显著相关性(P=0.37)。在未使用ASA的病人中,疾病活动者的尿α1微球蛋白水平亦显著高于非活动病人(Crohn病:62.0±25.9mg/g肌酐对8.5±1.7mg/g肌酐,溃疡性结肠炎:43.8±13.4mg/g肌酐对6.5±2.1mg/g肌酐)。 研究者认为,以肾小管性蛋白尿为特征的轻度肾损害在IBD中常见,其原因可能是IBD的肠外表现--可逆性间质性肾炎,而非ASA的肾脏副作用。其机制可能是血液循环中IBD的主要炎性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增加,造成粘多糖减少,从而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蛋白质的回吸收减少。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