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德国将对疯牛病开展系统研究
  • Pickle基因将打开癌症之迷
  • 我国生物芯片技术获重大突破
  • 我国科学家在大鼠附睾中首次发现抗菌肽基因
  • 小鼠脑细胞换个样
  • 《新科学家》发出警告--转基因病毒有巨大危险
  • 科学家发现一种新的固氮源
  • 我国首次公布人类组织器官原位再生复制图谱
  • 俄专家发现基因变异可导致细胞*
  • 加拿大发明治疗白血病新方法:特定免疫细胞法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动物 >>生命科学

    中国科学家发现人脑记忆处女地--舒氏区<%=id%>


        第一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舒斯云教授继1987年发现老鼠大脑里有一个与学习、记忆功能有关的新区域--“边缘区”后,2000年又在人类的大脑中发现同样的区域。这个具有特殊形态的区域已被美国的专家称为“舒氏区”。它的发现对某些学习记忆障碍的疾病提供了发病机理的新线索,并将对推测学习记忆减退的疾病(如老年性痴呆等)起重要作用。
        在国家科技部昨天公布的“2000年中国基础科学十大新闻”中,这一重大发现榜上有名,与轰动一时的纳米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相提并论。
        昨晚,记者独家采访了刚从北京载誉归来的舒斯云教授和她的丈夫、科研合作者包新民教授。
        走进“Y迷宫”的大白鼠
        1987年,第一军医大学年轻的女军医舒斯云教授在美国进修期间,用显微镜对老鼠大脑纹状体进行研究时偶然发现,在纹状体的圆形细胞群中有一群纺锤状的细胞,这片美丽而陌生的细胞正看像一个圆盘,侧看像一轮弯月,在纹状体的边缘形成一个特殊的区域,有指甲盖大小。舒教授把它命名为“边缘区”。这是国际上首次发现这一区域,美国的专家还把它称为“舒氏区”。
        “舒氏区”到底有什么功能?舒教授先后动用2000只大白鼠进行了著名的“Y迷宫”动物行为实验:把三条通道组合成“Y”形,其中两条黑暗的通道是通了电的“危险区”,第三条亮灯的通道是不带电的“安全区”。
        把大脑健全的大白鼠放置进“Y迷宫”的中心,它马上按本能往暗道里钻,可是一进去就遭电击,如此四五次后,聪明的大白鼠就学乖了,往亮灯的安全通道跑。两天后,对同一大白鼠重复进行试验,它已经记住上次教训,只钻亮的通道了。
        对大脑“舒氏区”被破坏的大白鼠,“Y迷宫”试验就比较“残酷”。大白鼠每次都根据本能拼命往暗处钻,一次次被电击蹿得老高,可一次次执迷不悟。这个试验说明,破坏了“舒氏区”后大白鼠的学习与记忆功能受到了损害。
        从大白鼠到猫、猴和人
        此后的十多年里,舒教授又在100多只猫、20多只猴子身上进行了试验,用免疫和组织化学、神经联系追踪、受体基因单位杂交和计算机三维立体结构重建,结果发现,“舒氏区”里的各种神经肽类递质比纹状体其他区域丰富得多,包括与学习和记忆有关的P物质、神经肽Y、神经紧张肽、胆碱酯酶、微量元素锌等。
        神经外科解剖学的研究还发现,“舒氏区”恰好位于大脑几个已被发现的分散的学习与记忆相关结构的中心,是联系著名的“梅氏基底核”和“边缘系统”的中间枢纽。而“梅氏基底核”已被证实与老年痴呆症发病密切相关。
        2000年,舒教授用十几个人脑进行的试验中同样发现了“舒氏区”,并进一步印证了此前的大白鼠、猫、猴等试验的结果。
        这一成果已被68位国际知名的神经学专家接受认可,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更广泛的研究。美国、英国、加拿大先后有八所大学邀请舒教授作专题报告。
        2001年将进行人体试验
        昨夜10时,刚从北京载誉归来的舒斯云教授、包新民教授接受了记者的独家采访。舒教授由于劳累过度导致大脑供血不足,要接受输液治疗。
        两位科学家透露:今年开始,相关的试验将在活人身上开展。
        难道要把人放进“Y迷宫”做试验不成?当然不是。舒教授已经初步设计了合理的人体试验:用核磁共振(MRI)或PET等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的仪器体外检测人脑,让接受试验者进行读书数字记忆等智力活动,观察他们大脑“舒氏区”血流量、血红蛋白浓度和生物化学代谢等的改变,从而找到活人“舒氏区”存在的证据和功能的研究。一旦研究成功,中国的科学家将率先破解人类大脑学习和记忆之谜,对某些学习记忆障碍的疾病(如老年性痴呆、儿童学习障碍等)提供发病机理的新线索,提前预测并防治这些在人群中发病率相当高的疾病。本报记者廖怀凌通讯员陈至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