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胆道系统恶性肿瘤包括胆囊癌和胆道癌。以往曾认为胆道癌为罕见疾病,但量近年来胆道肿瘤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胆道癌出现临床症状多属晚期,疗效差,预后不佳。因而对其发病机制的探讨和早期诊断研究正日益引起人们重视。八十年代后期以来,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研究成为肿瘤研究的热门课题,有希望为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条全新途径。胆道肿瘤的基因研究也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 迄今为止已发现和胆道肿瘤有关的癌基因有Ras(K-ras,N-ras)、c-myc、c-erbB-2、某些细胞因子及其受体、抗癌基因有P53、P16/MTS1、APC、DDC等。 1癌基因 Ras基因是一个常见的癌基因家族,由K-ras,N-ras,和N-ras三个成员构成[1]。细胞中正常ras基因编码高度相关的分子量为21000u的蛋白质(P21)。P21是一种鸟嘌呤核苷酸(GTP)结合蛋白,它由188或189个氨基酸组成,和细胞生长和分化密切相关。正常P21和GTP结合后激活磷脂酶C,产生第二信使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酰甘油(DG),之后GTP被P21降解,第二信使便执行使细胞分化和生长功能。若正常的ras基因发生了突变而变成了癌基因,其所编码的变异P21蛋白仍能同GTP结合但是失去了降解GTP的功能,从而使磷酸脂酶C持续活化,产生大量IP3和DG,引细胞过度增殖,最终发生癌变[1]。 现在已在人类多种肿瘤中检测到了ras基因突变[1]。40%的结肠癌,50%的肺腺癌,30%的急性白血病中均可检测到ras基因的突变。其突变的主要方式上点突变,12、13、61密码子是突变热点。在胰腺癌中K-ras基因的突变率高达90%以上,而且突变的位点大多局限于K-ras基因12位点上[2]。但是对于胆系肿瘤,关于ras基因突变研究文献极少,而且结果差异很大,甚至还有完全相反的报道[3-5]。 Almoguera应用RNA酶错配切割法和DNA直接测序,分析胆道肿瘤的病理标本时,未见任何ras基因改变[2]。而Tada等应用DNA测序法研究胆囊癌和胆管癌标本发现肝外胆管癌中偶有ras基因突变,在胆囊癌中则不存在ras基因改变[3]。与之相反,Levi等的研究结果表明胆系肿瘤中存在着广泛ras基因点突变[4]。他们认为以往文献所报道的胆系恶性肿瘤中K-ras基因低突变率的原因不在于肿瘤细胞中真的不存在K-ras基因改变,而是检测方法灵敏度不够所致。DNA直接测序时,大约需要20%的细胞发生突变才能得到阳性结果,而RNA酶寡核苷酸错配切割法的灵敏度则更低。他们认为,由于胆道肿瘤是多克隆发病,因而发生K-ras基因突变的细胞只是一小部分,用常规的实验方法难以检测出来。他们应用改良的两步PCR-RFLP法(两轮碱基错配PCR+两轮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配以DNA直接测序,发现肝外胆管癌中K-ras基因突变率为100%。这种方法灵敏度非常高,可以在512个等位基因中检测到一个等位基因的点突变。 Watanabe等应用与Levi类似但更为简便的方法检测了20例胆道肿瘤的标本[5]。结果发现55%的胆囊癌、100%的肝外胆管癌均存在K-ras基因改变。总的突变率为75%。绝大多数突变发生在第12位密码子。常见的突变方式是G→A,使GGT变成了GAT,所编码的氨基酸也随之由甘氨酸变成了天冬氨酸。少部分发生GGT→GTT及GGT→TTT改变,这些都导致了相应氨基酸改变,因而均是有意义突变。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发现一例胆囊腺瘤癌变的标本中,表面正常的腺瘤已经发生了K-ras基因突变,而且突变方式和癌组织完全一样,从而在基因水平上支持了胆囊腺瘤癌变的理论。 Ajiki等的研究亦表明K-ras基因突变是胆道肿瘤中的一种普遍现象[6]。在他们的研究中,胆囊癌、胆囊上皮不典型增生的K-ras基因12点的点突变率分别为57%、59%、73%。他们的实验也发现了一个很有意义的现象:9例发生在胆囊癌周围的不典型增生,都表现出了和胆囊癌相同的突变。因此他们认为在某些致癌因素(如:胆石、长期胆汁酸刺激等)的作用下,胆囊粘肠上皮化生→胆囊粘膜不典型增生→胆囊癌是胆囊癌的发病机制之一。 Yukama等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慢性胆囊炎、早期胆囊癌和进展胆囊癌中ras基因和其他癌基因和其他癌基因产物的表达。发现早期胆囊癌中ras基因产物P21阳性表达率高达95%。胆囊炎为33%。其他癌基因产物如c-myc、c-eerbB2、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受体(TGF-β)等在胆囊癌都有高表达,平均阳性率在60%左右。而在慢性胆囊炎中它们表达阳性率较低,平均在10%以下[7]。Lee等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与胆囊不典型增生和慢性胆囊炎相比,胆囊癌中P21呈现强表达,阳性率为62%,胆管癌中P21阳性率也达到了50%。P21表达和预后没有明显的关系[8]。以上学者都认为:胆囊癌发病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基历共同作用,其中,ras基因突变可能是早期发生的事件之一。这与ras基因突变在结肠癌发病中的作用是类似的[9]。 C-erbB2癌基因所编码产物是一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类似物。对于它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Kamel等的研究结果表明胆囊癌中c-erbB2阳性率大约为10%。胆囊粘膜不典型增生中,其阳性率为0。他们认为c-erbB2表达在胆囊癌中是一较晚事件,只有在细胞癌变后才出现[10]。而Yukama等的研究表明c-erbB2在早期胆囊癌中阳性表达率为69%。在进展期胆囊癌中表达率为0。他们认为c-erbB2癌基因突变是胆囊癌发生早期事件之一[7]。出现这一不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1.他们采用的方法、技术和对阳性率的规定不同。2.所选择的胆囊癌是由完全两种不同的致癌因素造成的。因此关于c-erbB2在胆囊癌发生中到底起何种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2抑癌基因 关于抑癌基因,目前研究最多的是P53基因。P53定位于人染色体17P13,全长为16-20Kb,由11个外显子构成。正常P53基因编码野生型P53蛋白,是一种分子量为53KD的核内磷蛋白。人的P53蛋白由393个氨基酸组成。P53基历突变后所编码的蛋白称为变异型P53。 在人乳腺癌、脑癌、结直肠癌、食管癌和肺癌中均已发现P53基因突变,总突变率为50%左右[11-13]。其中83%为错义点突变,10%为插入或缺失突变。P53的突变并非随机发生,大多数的突变发生于133-299氨基酸。应用PCR技术研究后发现密码子132-145、171-179、239-248、272-286为突普热点。 野生型P53蛋白的主要功能是:抗细胞增殖,抑制细胞生长分裂,使细胞停止于G1期而不进入S期。野生型P53可以阻碍DNA复制起始复合物的装配,抑制DNA复制,并且在转录水平进行调节,防止细胞过度生长分裂。此外野生P53蛋白还可以诱导细胞分化。野生型P53基因失活的细胞经久处于未成熟状态,持续增生。突变型P53则不具备以上的功能。 野生型P53蛋白极不稳定,半衰期很短,而突变型P53则很稳定,可以在核内积聚,这使得可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到它的存在[14]。突变型P53的检测可以很好反映P53基因突变情况[15]。这一点不同于Ras基因。Wee等用S-P法研究了胆囊癌和肝外胆管癌中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3%和64%[16]。他们认为在胆道癌发病过程中,P53基因突变是一个普通发生的事件,是胆道癌发生内在因素之一。Kamel[10]等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在胆道癌中普遍存在着P53基因突变。更为重要的是,在两例胆囊上皮不典型增生的标本中,他们也发现了P53蛋白阳性表达。 Hanada等研究发现,在病理类型为平坦型的胆囊癌中,P53阳性率高于息肉型胆中癌。而平坦型癌多为浸润癌[17]。Roa的研究也表明,在早期胆囊癌中,P53的阳性率为23.5%,在进展期胆囊癌中,P53的阳性率达到48.2%。在高分化胆囊癌中,P53的阳性率为25%,而在低分化的胆囊癌中,P53的阳性率达到50%[18]。以上研究均提示P53高表达是肿瘤分化低、处于进展期、预后不佳的标志。 P16是近年发现的比P53更有力地引起正常细胞癌变的肿瘤抑制基因,又称为多肿瘤抑制基因(MTS1)。P16基因定位于人染色体9P21,由三个外显子构成。总长度为8.5Kb。其编码产物P16蛋白是细胞增殖周期的重要调节者和控制者[19]。它是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4(CDK4)抑制因子。因而又称MTS1P16CDK4。细胞进入分裂周期依赖于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s)的活化,CDK4和D型周期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能促进细胞从G1→S期的转变,从而促进细胞增生,这可能是恶性肿瘤发生因素之一。P16蛋白能和CDK4结合,抑制细胞转化。近年来有关P16基因纯合性丢失的研究表明,在人类大部分肿瘤中,均有P16纯合性丢失,与杂合性丢失一起,总的突变率为50%。碱基突变和缺失另占25%,故在肿瘤组织中P16总突变率为75%,比P53的50%的突变率高得多。 1995年,Yoshida等人世界上首次报告了P16基因在胆道肿瘤中的突变情况[20]。他们分析了25例胆道瘤标本和4个胆系肿瘤细胞株后发现原发胆道肿瘤中P16MTS1的总突变率64%(其中胆囊癌80%,胆管癌63%),高于P53突变率。他们认为在胆系肿瘤发生中,P16可能比P53起更重要的作用。但是P16在胆系肿瘤中到底作用如何,具体突变方式如何,因目前研究太少,尚不能得出一个明确结论。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