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林业科学家首次揭示了沙漠化发生规律。即: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降低了能量和水分的利用效率,导致了历史时期沙质荒漠化的大面积发生。绿洲地区上游来水不足和区内对有限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也是导致历史时期沙质荒漠化发生的主因。
这项由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慈龙骏主持,中国林科院、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寒旱所)、中国农业大学、甘肃省治沙所等18家科研、教学单位近10年联合攻关的“沙漠化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模式研究”,揭示了在气候变化的驱动下,以毛乌素沙地为代表的半干旱区,沙地消长的旋回周期为1500年;而以北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代表的半干旱区,沙漠消长的旋回周期则平均为1250年。这说明,近1万年来,沙漠、沙地的消长变化相当频繁;且与千年尺度上气候变化的干湿周期完全一致。
科学家说,从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与生物地球理化过程,验证和完善了荒漠化过程中的“肥力岛”形成与崩溃机制。研究指出,半干旱区退化与治理过程,是从相对均质的针茅草原—流动沙地/沙丘—灌丛化草场的自然(人工)演替这一资源异质性过程相向而行。
[1] [2] [3] [4] 下一页
时间:2009-4-20 22:5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