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一‘大变身’情景的。”
选择7月份发射,恰使6星“聚首”磁尾
刘振兴院士说:“根据工程进度,同时为了与欧空局的4颗探测卫星相互配合,我们选择在7月下旬发射第二颗星。”另外,刘院士还特别解释了选择发射时间的科学奥秘。刘院士说:“六七月份,包括欧空局方面的4颗在轨探测卫星以及去年12月份我国发射的‘探测一号’卫星在内,这5颗探测卫星恰好已经全部转到了磁尾,同时,‘探测二号’也将发射到磁尾,这样就可以将6星集中在同一区域,有利于卫星统一协调工作,以达到最好的配合与探测效果,该星计划在7月20日左右发射。”
星上搭载仪器可遥感赤道地区情况
“探测二号”可谓神通广大,刘振兴院士介绍说:“‘探测二号’的特色,除了可以巧妙地帮助科学家用肉眼看到带电粒子在空间的变化之外,搭载设备之一的中性原子成像仪还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实现异地观测。”刘院士解释说,“探测二号”入轨后虽然只在极区范围内移动,但是它能做一些“赤道星”所能做的工作,获取赤道区域内由带电粒子引起的环电流情况,作为“探测一号”数据信息的有效补充,使科学家更全面地认识磁暴现象。
让轨道打得更准,确保卫星所有探杆第一时间准确伸出
基于在“探测一号”中的表现,本次发射工具依然采用长二丙火箭。“‘探测二号’的发射上做相应的技术调整,让轨道打得再准一点儿。另外,探测器入轨后,如何确保卫星上的所有探杆能在第一时间准确地伸出去,也是科学家们目前关注的问题。”
轨道配置与能谱分布体现中国特色
“双星计划”的双星是如何体现中国特色的?与其他国家的同类探测卫星相比,“双星”不同之处在于轨道配置上。刘院士说:“在国际日地物理计划中的几颗卫星,不管是卫星轨道的近地点还是远地点都距地球比较远,一般情况下卫星在轨道远地点的运动时间较长,在轨道近地点的运动一晃而过,而对地球磁层空间暴的探测恰恰需要卫星在离地球相对较近的位置。我们卫星的优势之一就是轨道远地点的距离在同类卫星中比较近,2万至8万公里之间为磁暴活动的区域,‘双星’的轨道高度对探测工作来说比较合适。”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