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走向轨道之旅——国际空间站迎来第3位太空游客
  • 美旅游公司把发射场选在卡角
  • 美国国会通过太空旅游法案
  • 失重飞行一日游
  • 世界上第一家太空旅游公司
  • 中国游客可体验五类太空旅游活动
  • 太空旅游用的飞行器
  • 太空旅游正式登陆中国
  • 亚轨道太空旅游用的飞行器
  • 美国企业家成空间站第3名旅游者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航空航天

    私人航天业方兴未艾 (图)

    只有俄罗斯,而其高昂的“船票”也令绝大多数人望而却步(据说蒂托为太空旅游向俄罗斯支付了2000万美元)。

      要想实现太空旅游的产业化,当务之急是发展新型运载工具。各国现有的运载火箭多是早期洲际导弹的改进型号,只能一次性使用和造价高是其致命缺点。美国的航天飞机虽然能重复使用,但其后勤保障过于复杂,以至于每次发射成本高达8000万美元。由于太空旅游暂时难以普及,各国政府并未专注于开发这种运载工具。倒是一些私人组织“先下手为强”,开始了载人航天的尝试。 

      新一轮的空间竞赛 

      “空间竞赛”一词特指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冷战期间为争夺技术优势和空间控制权的航天竞赛。在21世纪,它被赋予了完全不同的涵义。

      现在,来自五个国家的19支私人航天队伍正在为赢得1000万美元奖金而展开竞争。“X-奖金”基金会将向第一个在两周内把三个人两次送入太空(100千米以上)并使其安全返回的非政府组织颁发一千万美元奖金。

      设计“新星”号火箭的史蒂夫-班尼特就是“X-奖金”的竞争者之一,现在他和他的“猎星人”公司走在了最前面。他们的口号是:“天空不再是界限”。 

      “X-奖金”

      1905至1935年间,数以百计的航空奖金极大刺激了各式各样飞行器的出现。它们使快速、安全并且廉价的空中旅行成为可能。秉承这一传统,一些有志于实现太空旅游的人于1996年在美国圣路易斯设立了“X-奖金”基金会。设立这个奖金的目的就是鼓励人们发明新一代运载工具,进行载人航天的尝试。在“X-奖金”设立前,还没有人关注亚轨道航天飞行。现在,以“猎星人”为代表的19支队伍将致力于提供廉价、可重复使用并且安全的载人航天方法。 

      “X-奖金”的竞赛规则很简单: 

      1.航天器必须由私人资助、私人建造,也就是说,政府不能出于发展太空旅游以盈利的考虑参与竞争。

      2.航天器应能达到100千米的高度,因为这超过了美国空军认为的50千米以上飞行就算作“航天”的标准,而且还没有高到需要使用防热罩重返大气层的地步。

      3.航天器一次可运载三人,以确保它有实现商业飞行的能力。

      4.同一架航天器应能在两周内两次进入太空,这意味着每次飞行的成本只比燃料的成本多一点。这样,飞行的价格才能为大众所接受。 

      领跑者“猎星人”

      史蒂夫-班尼特的“猎星人”公司现在是私人载人航天计划的领跑者。班尼特乐观地预测,21世纪初全球太空旅游业的产值将达100亿美元。在此之前,他已经成功地主持发射了11枚火箭。

      这次“新星”火箭试验飞行的目的是验证活动发射塔、“新星”机身、用降落伞回收太空舱、保障系统、箭上计算机/自动测量和GPS系统的可靠性。“新星”火箭的推进系统是针对试验飞行的要求而设计的。可供未来载人飞行使用的推进系统正在开发之中。估计仍将是固体火箭发动机。

      “猎星人”公司的下一个目标是发射更大的、能进行载人飞行的“雷鸟”火箭。届时“雷鸟”火箭的顶部将安置一个能容纳五个乘员的驾驶舱,其尺寸将达到美苏第一代载人飞船的规模,但技术要先进得多。预计“雷鸟”火箭的首次载人飞行可以在2003年进行。 

      先天不足的私人航天业 

      尽管私人航天活动填补了商业航天业的空白,但它的弱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技术上,私人航天器的部件只能取自民用市场,而火箭发动机、测控、回收、逃逸等关键技术全靠自己开发。由此带来的可靠性问题也令人担忧。这也是私人航天业纷纷把目光投向亚轨道飞行的原因所在。

      而私人航天业面临的最大难题也许是资金短缺。现在,“X-奖金”基金会只募集到500万美元,尚不够发奖。而猎星人公司为了筹措经费,已经开始预售通往太空的门票。在其网站(www.starchaser.co.uk)上,“雷鸟”飞船上的一个座位价格是50万英镑(65万美元)。据他们自己说,“这是相当划算的现实选择”。 

      广阔市场引起官方注意 

      航天实力不俗的日本很早就看好太空旅游的前景。一位日本航天官员甚至预计,在未来二十年内,用于太空旅游的发射将占航天发射总数的75%。12月2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决定将从2002年度开始支持民间的火箭开发活动,并首次提出官方与民间共同开发火箭。为此,经产省争取在2002年度的预算中获得24亿日元的开发费。该省预计,到2010年,包括制造火箭和卫星、利用卫星数据在内的国际航天商业服务的产值将扩大到40万亿日元。

      现在,全世界每分钟都有一万人正乘坐商用飞机旅行,而这在50年前是不可想像的。航空公司和航空制造业从客运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乘宇宙飞船绕地球转一圈也许不会比坐飞机更困难。

      相传在14世纪,中国明代一位名叫万户的工匠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借助火箭力量进行飞行的试验。他让助手把自己捆在太师椅上,在椅子后安装了47支当时最大的火箭,然后双手各持一面大风筝,然后点燃了火箭。这一飞天的尝试虽然失败,却被六个世纪以后的国际航天史学家公认为人类试图利用火箭升空的首次壮举。1926年,美国的罗伯特-戈达德凭个人力量试制成功了第一枚液体火箭。由于他的影响,世界范围内很快掀起了液体火箭研究热潮。

      十几年后,液体燃料火箭便达到了实用化的程度。今天,一些拥有同样飞天梦的人正在为实现更高更远的目标而努力。愿他们成功。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