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联合国相应机构参加,成立了政府间对地观测协调组织,并正式提出要建立一个功能强大、协调、持续化的分布式全球对地观测系统,现在正着手制定十年实施计划。他说:“这种合作主要涉及全球环境、资源、生态及灾害等方面,研究的问题包括海洋、全球碳循环、全球水循环、大气化学与空气质量、陆地科学、海岸带、地质灾害、流行病传播与人类健康等。”
信息加工:2020年我国有望建成自主全球导航定位系统
“如今,卫星导航定位数据的处理已经比较成熟地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和实时化,借助于数据通讯技术、RTK技术、实时广域差分GPS技术等已使空间定位达到米级、分米级乃至厘米级精度。”李德仁说,“美国的GPS正在升级,欧盟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由30颗卫星组成的伽利略计划,我国的二代北斗也将由12颗卫星组成,对更广大的地域实时卫星导航定位服务。希望到2020年,我国也能建成独立自主的全球导航定位系统。”
在遥感数据处理技术上,他表示:“几何定位和影像匹配问题已经解决,要进一步研究的是无地面控制的几何定位,这主要取决于卫星位置和姿态的测定精度。”他说,目标识别和分类的问题一直是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界关心的问题,目前智能化的人机交互式的方法已普遍得到应用,人们追求的是全自动方法,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实时化和在轨处理,成为智能传感器,进而构成传感器网格,实现直接从卫星上传回经在轨加工后的有用数据和信息。他还告诉记者:“基于影像内容的自动搜索和特定目标的自动变化检测,有望尽快实现全自动化。现在的最高理想是将几何与物理方程一起实现遥感的全定量化反演,这在本世纪内可望解决。”
信息管理:需建立全球统一的空间信息网格
李德仁认为,目前空间信息在计算机中是以地图数字化形式表示的,在三W互联网环境下,实时查询和检索地理信息数据已取得了成功。但随着全球信息网格概念的提出,人们将要面临在下一代三G互联网上进行网格计算,不仅能查询到地理信息数据,而且要能利用网络上的计算资源进行网格计算。
“对于网格计算环境而言,目前的地理信息数据面临空间数据的基准不一致、时态不一致、语义描述不一致及数据存贮格式不一致这四大障碍,因此建立全球统一的空间信息网格势在必行。”他说,“为此,我们从用户需求出发,提出了广义空间信息网格和狭义空间信息网格的概念。”
针对上述四大障碍,他表示解决空间数据语义不一致,需要借助本体数据库思想,建立一个统一的语义网格,描述同一客体在不同专业空间数据库中的语义描述及其转换;时态不一致的问题则十分复杂,需借助覆盖全球的同时态卫星数据快速更新;而数据格式不一致和软件资源共享,利用联邦数据库与互操作技术即可解决。
他还表示,如果能解决空间信息多级网格与现有不同比例尺空间数据库的相互转换,地理信息的应用理论将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信息服务:应以需求为牵引
“人类的社会活动和自然界的发展变化都是在时空框架下进行的,地球空间信息是它们的载体和数学基础。”李德仁表示,“由于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网络的发展加上计算机终端的便携化,使空间信息服务的大众化代表了当前和未来的时代特征,也是空间信息行业能否产业化运转的关键。”
他认为,空间信息服务要以需求为牵引,针对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要提供不同的服务,其内容包括汽车导航,盲人导航,手机图形服务,智能小区服务,移动位置服务等等,统称为公众信息化。“不过要想实现,需要我们创造高效优质的服务模式。”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