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运行到了它的近日点。当它转过近日点向远离太阳的方向运行时,绝大多数天文学家认为冥王星表面的温度会因此下降,表面的气体会凝结成雪。但这仅仅是推测,科学家们还没有亲眼看到过。
这些问题说明,人类的天文学理论知识还相当有限,有些甚至可能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人类需要对冥王星进行近距离探测,了解其表面特征。
按计划,“新地平线”号将在2015年—2017年抵达冥王星。在飞越冥王星期间,“新地平线”号携带的仪器将获得25米分辨率的图像,1.6公里分辨率的4色全球白天图片,7公里分辨率的超光谱近红外全球图像和对选择区域0.6公里分辨率的图像,还可获得大气层的特征。
美丽的柯伊伯带让人着迷
按计划,在飞越冥王星后,“新地平线”号将奔向冥王星外围的柯伊伯带,那里是一个美丽的巨大冰冻天体的仓库。
目前对柯伊伯带天体的观测都是利用地面或太空中的望远镜进行的,这次近距离探测将为探索太阳系外层的形成过程提供重要线索。
很多天文学家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模拟过冥王星柯伊伯带的形成过程,结果发现,这些形成于50亿年前的天体起初的质量应该是现在的100倍,也就是说,当初的冥王星外围曾经有过体积庞大的固态物质,这些物质足以形成与天王星或海王星大小相近的行星。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得它们最终分崩离析了呢?它们与天王星或海王星有没有“血缘关系”呢?
而且,由于柯伊伯带的遥远,科学家只能粗略地估算天体的大小,根本无法了解其表面特征。柯伊伯带到底有多少天体?这些天体处于什么状态?是彗星还是小行星?最大的天体有多大?柯伊伯带的边界在哪儿?这些问题都让人着迷。
根据计划,“新地平线”号将在2016年以后,对柯伊伯带里的多个直径为50至100公里的目标进行类似对冥王星所做的探测,时间将持续5至10年。
大块头冥卫一招人猜疑
与冥王星相比,它的主要卫星———冥卫一的个头儿要小一半,但这对“父子”的“外貌”差异惊人。这也引起科学家的兴趣和疑惑。
冥卫一的直径达1200千米,接近冥王星的1/2。因为它们的体积如此接近,在太阳系中还没有类似的情况,大多数卫星的直径都只有它们所围绕的行星的百分之几。曾有科学家提出,冥王星和冥卫一会不会是一对双子星?虽然近年来天文学家陆续发现了一些成对的小行星,但是人类还从来没有接近过它们。
天文学家们还想了解为什么冥王星和冥卫一的“外貌”差异如此之大。地面天文台和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观测结果表明,冥王星表面有很高的反光性,提示冥王星上有广阔的冰帽存在。而冥卫一的表面黯淡,没有明显的标记物。此外,冥王星的表面有大气层存在,而冥卫一则没有。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两个近邻的地理环境如此不同?是它们的形状、构成成分,还是形成原因?
罕见的“流逸”给人遐想
在地外寻找适合人类未来居住的星球,一直是人类探索宇宙的最大梦想。除了甲烷和冰等与生命有关的物质外,冥王星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利于人居的“流逸”现象。
所谓“流逸”现象,是指冥王星表面大气最外层的分子可以获得足够的能量挣脱冥王星的引力作用。科学家们目前还没有在其他天体上发现类似的现象,而现有的天文学理论认为,地球表面之所以能形成如今这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理和气候环境,就在于“流逸”现象使得地球表面大量的氢元素得以释放。对“流逸”现象的研究,也许可以帮助人类找到其他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按照计划,“新地平线”号将在冥王星家族开展以下探测研究:确定冥王星及冥卫一表面的化学构成、地质构造以及形态结构;确定冥王星大气的各类参数并探测冥卫一是否拥有大气层;探索冥王星是否拥有别的卫星或光环系统;获取冥王星表面高清晰照片。
此外,通过探测冥王星家族,还可获得外太阳系天体受撞击的信息,对于弄清地球和月亮系统是怎样形成的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宇航局专家阿朗·斯特恩说得好:“‘新地平线’号对冥王星的探测任务是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人类行星探索历史上重要的新起点。”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