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突破这些技术的基础上,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系统。随着费俊龙、聂海胜剪断降落伞绳,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计划开端良好。
青云之志
从发明火箭起,历史又推进了几百年。
1957年10月,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让我们首先回到1958年,刚刚从战火中走出来的中国百废待兴。
中国是火箭的故乡。面对方兴未艾的世界航天,中国人自然不甘落后。时年5月,一代伟人毛泽东发出号召:“我们也要搞人造地球卫星,别人有的我们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中国人民应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此后,第二代伟人邓小平、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以同样睿智的目光,关注着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使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跨越式发展成为现实。领袖的号召,吹响了进军太空的号角。
1968年4月,我国唯一研究航天医学工程的研究所在北京横空出世。它以总后勤部军事医学科学院航空宇宙医学研究所为主体,加上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力学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第三机械工业部、第七机械工业部部分人员联合组成。2005年10月,神舟六号航天员的壮举,再次震撼了世界。而培养训练中国航天员的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也正式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简称“中国航天员中心”)的崭新名称,公开亮相于全世界。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组建,是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从此,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开始准备培养自己的航天员。
严格选拔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包括航天员、飞船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着陆场和航天测控与通信等七大系统,其核心因素还是航天员。
什么样的人具备当航天员的素质?10月11日,曾入选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首飞梯队的翟志刚说:必须具备高度的-觉悟、精湛的专业技能、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敢于胜利的信心。
要培养高素质的航天员,就要有高素质的来源,航天员的选拔是关键一步。为此,原国防科工委于1995年8月向中央军委呈报了《关于921工程航天员选拔任务的请示》,同年9月,中央军委同意了国防科工委的请示。
1995年10月下旬,国防科工委机关与空军及有关单位成立了航天员选拔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航天员选拔办公室。随后,在选拔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选拔办公室具体运作,开始进行航天员选拔。
这个选拔过程,真正算得上“亿里挑一”。
航天员选拔分为档案审查、疗养院初选、住院临床医学检查和特殊功能检查、评定录取四个阶段。
档案审查于1995年12月至1996年1月进行。首先由各军区空军根据航天员选拔基本条件,对空军所有飞行员的婚姻状况、-面貌、入伍时间、毕业航校、毕业时间、现飞机种、飞行时间、健康状况、身高和体重等进行初步审查,确定了符合基本条件的飞行员1500余人。然后又通过更进一步的筛选,确定了880余名飞行员作为预选对象。
疗养初选工作于1996年4月进行。4月8日,选拔办公室组织召开了航天员初选工作会议,向空军各疗养院布置任务。空军各疗养院对初选飞行员进行了内科、外科、神经科、口腔科、耳鼻喉科以及血、尿、便常规检查,有条件的疗养院还进行了脑电图和超声多谱勒的检查。在此基础上,由空军总医院和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临床医学、航天医学和航天心理学专家组成的2个复检组,对疗养院的检查工作给予指导,并对检查结果作了必要的复查。
航天员的选拔如此严格,是由航天员的职业特性决定的。航天员在执行航天飞行任务之前,还要经受长达3—5年的包括航天基础知识、航天环境适应性、航天飞行技能和航天飞行任务训练在内的各种地面训练。在这期间,航天员的身体状况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变化,故而对航天员的身体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保证目前没有疾病发生,同时还要保证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大的健康问题。
880余名预选飞行员经过5批体检,初步确定90余人合格。10月中旬,选拔办公室召集复检组及其他有关专家对90多名初步合格者的体检资料进行了认真仔细的分析,最终确定了参加住院检查的60名飞行员。
住院检查于1996年11月4日开始,1997年4月1日结束。住院检查分为临床医学检查和特殊功能检查,分别在空军总医院和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进行。首先进行临床医学检查,身体合格者继续进行特殊功能检查。
选拔近乎“残酷”。受检者除了内科、外科、神经科、生化、免疫、内分泌等数十项检查外,还要经受最严格的心脑健康检查。为了确保心脏疾病的排除,选拔采用了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如运动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各种负荷下的心血管功能检查及心率变异分析技术等。为保证脑功能正常,他们采用了动态脑电图、CT、心理调查、心理测试和精神病会晤等检查技术手段。总之,最大限度地采用先进、可靠的检查和分析手段,保证入选者有良好的心脑功能。在排除明显疾病的基础上,选拔又特别重视人体功能趋势的检查,即特殊功能检查,包括下体负压耐力、头倒位耐力、心肺功能、脑功能、超重耐力与适应性、缺氧耐力、高空减压病易感性、前庭功能等17项。这些检查,一方面可以帮助揭示疾病前的某些指症的变化,同时还可以发掘人体功能的潜力。
经过近半年的工作,60名预选对象中有22人临床医学检查不合格,38名合格者通过特殊功能检查,结果为18名不合格,6名个别评定。评定录取于1997年进行。为了强调评定工作的科学性,还突出了对预选对象的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一是对每个预选对象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一个个具体分析,看是否可以-、是否影响功能、是否会发展,不轻易做出单项淘汰决策;二是在评价某个系统功能状态时,进行横向比较,如心血管系统的问题,不仅看临床医学检查结果,还要看特殊功能检查结果,而且特殊功能检查项目之间也要进行比较,保证对某一具体问题有清楚的认识;三是通过专家调查,对每个检查项目在载人航天中的地位的重要性给出分值,然后对检查结果进行多元分析方法计算分值,对所得数据进行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排序,给出每个被检查对象在团体的位置;四是召开专家鉴定会,对检查结果集体讨论比较分析,确定预选对象是否符合选拔标准,并做出相应的排序。
1997年4月14日至4月18日,306医院对合格飞行员的配偶及子女进行了以传染病为主的体检。根据临床医学和特殊功能检查结果、专家意见、政审结果、家属体检结果及家庭医学查访结果,最终确定了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等12人为我国首批航天员。
英雄本色
“我自愿从事载人航天事业,成为航天员是我无上的光荣,为了负起航天员的神圣使命,我宣誓:
热爱中国-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人民-,热爱载人航天事业。
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刻苦学习,严格训练,爱护武器装备,遵纪守法,保守国家机密。
英勇无畏,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身。
以上誓词我坚决履行。”
1998年1月5日,从空军经过精心挑选出来的中国首批航天员,由空军首长亲自陪同,来到中国航天员中心,面对神圣的国旗,举起右拳庄严宣誓。
以此为标志,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中国第一批航天员将在这里孕育,中国“飞天第一人”将在这里诞生。
12名航天员和两名早期培训的航天员教练员全部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身高全都在170厘米左右,个个沉稳干练。
他们的确与众不同,都是空军飞行员中的骨干,飞行时间至少都有800小时以上,多的达到3000小时。费俊龙是入选航天员当中级别最高的一名飞行员———特级飞行员,也是飞行生涯中获得荣誉最多、获得荣誉等级最高的一个。
从一名优秀飞行员到一名合格的航天员的转变,依然充满艰辛和困难,依然要直面一个个挑战,实现一个个跨越。到载人航天工程的七大系统参观,到广大科技干部中间,亲耳聆听专家授课,感受航天科技人员的殷切期盼,感受“两弹一星”精神,感受“矢志航天、团结攻坚、科学求实、创业奉献”的“腾飞”精神。
1996年11月,两名航天员赴俄罗斯加加林航天员培训中心学习。一位教练对黄皮肤、矮个子的他们嗤之以鼻:“这样的人也能成为航天员?”面对讥笑,他们默默地告诫自己:做出个样子来,决不能给中国人丢脸!他们憋着一股劲,白天刻苦训练、细心观察,晚上潜心钻研、认真记录,不仅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训练任务,而且折服了曾经讥讽过他们的教练。后来,在一次座谈会上,有人问当航天员最大的感受是啥,他们毫不犹豫地说出两个字:爱国!
作为航天主体,航天员们看重的是集体荣誉。14名航天员来自不同单位,有着不同的人生阅历,是共同的事业把他们聚到了一起。在平时学习、训练、生活中,他们互帮互助,互相勉励,大力协同,比学赶超,共同进步,结下了深厚友谊。分编乘员组,大家都视团结为生命,练协作,练配合,练默契,不争主次,不争高低,共同经受考验,共同完成任务。
2003年7月,选拔执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乘员组时,大家踊跃请战,强烈要求成为首飞航天员。名单确定后,入选航天员更加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强化训练,向载人首飞作最后冲刺。其他人员一致表示,不管谁上,都代表祖国、代表人民、代表全体航天员,都是集体的光荣,坚决拥护组织决定,做入选同志的坚强后盾,而且继续保持矢志航天、报效祖国的信心和决心不变,保持刻苦训练、征服太空的-和热情不减,时刻听从祖国和人民的召唤。
■链接
1958年8月,中国科学院组织钱学森、赵九章等拟定了人造地球卫星发展规划。20世纪60年代,中国成功发射了近程、中程和中远程导弹。
1970年4月24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5年11月26日,中国又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卫星运行3天后返回四川遂宁地区,成为第3个掌握返回技术的国家。
进入80年代以后,世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引起了中国专家们的密切关注。1986年初,我国著名科学家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等联名给中央领导写信,提出了跟踪世界高科技发展的建议。同年3月5日,邓小平同志指示:“此事宜当机立断,不可拖延。”为此,国务院召集专家专门进行论证,最后形成了《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863计划中确定的主题项目之一就是要研制天地往返运输系统,1991年,中国终于提出了载人航天的实施方案。
1992年1月,国家正式批准载人飞船工程立项。经过8个月论证,1992年9月,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批准了载人飞船工程,并命名为921工程。从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揭开了迅猛发展的崭新篇章。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我国第一艘“神舟”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在完成预定的科学试验后,于11月21日在预定的地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二号飞船,飞船在轨飞行7天后返回地面。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数据,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工作正常,预定试验目标全部达到,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2003年1月5日,飞船安全返回并完成所有预定试验内容,突破了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
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预示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
历史将铭记那一刻:2003年10月15日9时,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航天员杨利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航天第一人。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