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韩国:开发出太空监视系统
  • 俄罗斯货运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
  • 日本H2A火箭亮相
  • 坦普尔彗星将迎来深入撞击
  • 我首次为外星提供实时测控支持
  • 国际空间站准备迎接货运飞船
  • 火星针铁矿讲述水的往事
  • 年终专稿 2004:中国航天八箭十星创四个之最
  • 欧盟放行伽利略计划
  • 空间站上人间烟火将磬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航空航天

    打开航天员的衣柜

    携式生命保障系统等出舱活动电气连接设备,以及腰部密封环。下半身包括裤子、靴和腰部连接环。下半身在腰部还装有轴承,可保证身体的旋转和活动。 

      如此复杂的结构,使舱外航天服造价很高,每套价值150万美元左右,可以说是世界上结构最复杂、技术最先进、价格最昂贵的服装。 

      “海鹰”航天服由俄罗斯的星星科研生产联合体生产,重110千克,可适应身高在165厘米到190厘米的航天员穿,袖长和裤长可加以调整,但手套却要按人定制。SAFER航天服重136千克,有9种大小型号。“海鹰”使用期为4年,可在太空中维修和更换零部件,SAFER每半年就要送回地面维修。 

      航天员在太空行走一般要好几个小时,对于航天员的“方便”问题,美国使用普通的尿不湿,俄罗斯使用特制的男式短裤,还专门设计了便器。由于手伸不到脸部,舱外航天服中还有搔痒工具。 

      目前的舱外航天服很重,工作时很不方便,但若要降低重量,将影响宇航服的安全性能。为此,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正在加紧研制新的生物宇航服装。它是一种凝固了的聚合物薄膜材料,具有很高的强度、弹性和良好的密封性,结构与工艺特别像皮质性能,因此起名为生物宇航服装。 

      舱内航天服 

      舱内航天服包括航天员在发射、返回和空间站上穿用的多种套件。发射和返回时的飞行服有2套,是用来为航天员提供压力和氧气的。这种服装没有出舱活动时那样复杂和昂贵,胸部有一个可以拧动的圆形装置,用来调节衣服内的压力、温度和湿度。衣服左腹部处有两条管路,是给航天员供氧和排放二氧化碳的设备,右腹部有一根细管,是航天员的通信工具。 

      除了头盔和胶皮手套,整个航天服是用一种特殊的高强度涤纶做成的,能够满足航天员在飞行上升段和返回地面时的各种要求。衣服上有腰带和翻领,胸前有两条呈V字形的拉链便于穿戴。整套衣服重约10千克,价值350美元,正常情况下航天员用3分钟就能穿戴整完毕。 

      航天员的衣柜中还包括机动服、健身服和内衣套件。一套机动服价值90美元,没有袖子和翻领。还有一套保暖服装,是用很厚的有弹性的针织布料制成的,用于当太空站温度低于20摄氏度时穿。 

      以往的舱内航天服都是按人定制的,费时费事。现在的舱内航天服则在设计时尽量多样化、个性化,可根据航天员的爱好来设计颜色等。航天员要在太空中生活几个月,有的甚至要半年,如果他们的穿戴都一模一样,久而久之会影响情绪。因此,在进入太空前的地面准备阶段,要对航天员需要什么样的服装及其颜色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包括数量、式样和内衣颜色。 

      俄罗斯莫斯科“半人马座-科学”工厂与医学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生产的舱内航天服花样比较多。美国航天员詹穆斯•博斯喜欢鲜艳的颜色,他在进入太空站工作时,便订购了一套“半人马座-科学”工厂生产的服装,选择了太阳般艳丽的亮-。 

      俄罗斯为女航天员生产的“山茶花”牌内衣,能在太空中穿3天。它包括背心、短裤和袜子,全都是用100%的纯棉面料制成,唯一特点是在缝制过程中不能使用纽扣这样能震荡或者对皮肤带来伤害的物体,而只能用拉链。在向太空运送这些衣服之前,要用X光对服装进行“安检”,以防纽扣之类的物体被带入太空站。 

      俄罗斯生产的女航天员内衣上有很多装饰品。心理学家认为,这些漂亮的装饰品能在极端环境下对航天员起到抚慰作用。航天员的太空卧具一周换一次,短裤是一次性的,每天都要换。女航天员还有专门设计的用弹性针织布料制成的游泳衣。一套女航天员的“山茶花”内衣价值50美元左右,每双袜子3美元。最重要的装饰是镶嵌在胸部的写有航天员名字的标牌,还有用来保护眼睛、防止光线伤害的绷带,用于睡觉时固定航天员的“吗啡”系统。该系统是由固定在胸、大腿和膝盖处的具有弹性的固定器组成的。 

      航天员在太空站上不能洗衣服,使用过的衣服要先装在塑料袋中,然后放入返回舱,在返回途中在大气层中销毁。航天员在舱内工作时一般不穿鞋,只穿袜子,进行体育锻炼时要穿鞋。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