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UFO是大气现象 飞碟是等离子吗?
  • 前宇航员目击到UFO
  • 苏东坡金山寺惊遇飞碟 作诗为证
  • 外星人绑架人类事件调查
  • 美军掌握UFO构造 试图开发相同技术
  • 德国农田出现12个麦田怪圈
  • NASA隐瞒空间望远镜拍到的UFO照片
  • 太空*非做不可?
  • 曾发现外星人留下的日历
  • X档案 美军士兵摸过UFO外壳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航空航天

    你所不知道的 流星的20个秘密<%=id%>

    hspace=0

        世界经理人科技频道(http://tech.icxo.com/)消息:夏季是观看流星的最佳季节,当你目睹一颗颗流星,拖着蓝白色的光芒,急速划破东方的夜空时,真是美极了。可是,有关流星,有些事实你可能并不清楚。以下是8月出版的《探索》杂志归纳的20个你不知情的事实:

        1.最为著名、最为壮观的流星雨——每年一次的英仙座流星雨于8月12日达到高峰。但遗憾的是,今年的流星雨看不到了,因为一轮近乎圆满的月亮将照亮天空,冲淡了流星的光芒。

        2.在公元258年,基督教殉教者圣劳伦斯被罗马人用室外铁炉活活烧死后,英仙座流星群亦被称为“圣劳伦斯的眼泪”。据说,圣劳伦斯死前喊道:“我这一边已经烤糊了。如果你们要要地烤我,该给我翻面的时候了。”

        3.从学术上讲,流星(流星一词来自希腊语“meteoron”,意思是“天空现象”。)只是我们看到流星体划过时留下的光带。流星体是比尘埃大、比小行星小的星际物体。

        4.一旦同地球相撞,流星体会遭遇“身份危机”,变成陨星。

        5.英仙座流星体以每小时大约13万英里的超人速度进入大气层。

        6.陨星包括太阳系中已知最古老的岩石,以及太阳系形成前的颗粒和矿物。这些颗粒和矿物都是在其它恒星周围形成的,时间可能是太阳系诞生前数十亿年的时候。

        7.为防止国际空间站在预计20年的使用寿命期间同大约10万个流星体相撞,国际空间站覆盖了一层一英尺厚的凯夫拉尔毯子,凯夫拉尔材料过去用于制造防弹衣的。

        8.每天,多达40亿个流星体落向地球。

        9.不用担心,多数流星体都非常小。

        10.陨星撞击被指责是造成数百起伤害事件的罪魁祸首,但只有一起事故得到科学家的证实。1954年,正当美国阿拉巴马州的安妮·霍奇斯睡午觉时,一块重约8磅的陨石打在她家的屋顶上,穿过屋顶,从收音机上弹了下来,砸在她的屁股上。

        11. 1985年刊登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论文统计,陨星撞击人类的概率为每年0.0055,或是每180年才发生一起。感谢安妮·霍奇斯已充当了一次活靶子,我们其它所有人可以高枕无忧地度过本世纪了。

        12.或许这正是克林顿总统取消“克莱门特”2号计划的原因所在,“克莱门特”2号是为保护地球不受来袭的流星体、小行星和彗星撞击而计划的。或者,该探测器可能陷入“可笑因素”的困扰而放弃的,即政府官员对飞来岩石构成威胁倾向于不以为然,觉得可笑。

        13.使近地天体偏转正常飞行轨道的方法之一是在其附近引爆核装置。结果所导致的辐射脉冲会蒸发近地天体表面的气体;当蒸汽走开时,它会产生一种推力,使物体偏离原有路线。这种推力就是已知的“X光打击”。

        14.2004年,一个30英尺宽的流星体在南极洲上空的大气层*,产生200万磅重的尘埃。这些尘埃足以形成雨云的种子,影响地球另一面的气候。

        15.为了远距离通讯,当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时,北约和美国国家气象局想让无线电信号从离子化痕迹中反弹回来。

        16.根据陨石学会专门委员会的要求,如果你发现一块陨石,你必须向实验室捐出20%或20克,用于未来的研究。你可以将其余的陨石出售。

    [1] [2] 下一页

        17.除非你在南非发现陨石,你获得的陨石是受国家遗产法保护的,否则,你的陨石就必须就近上交给政府部门。

        18.在已知2.4万多块落在地球的陨石中,仅有34块被认为是来自火星的。大多数陨石是在南极洲和北非发现的,因为在沙丘和冰川上很容易发现它们。

        19.火星的陨星能够卖到每克500美元的高价。太空岩石只能卖到每克2美元的价格。

        20.如欲购买陨石,请到eBay网上碰碰运气。该网站经常列出1000多块陨石供拍卖。或者可以给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打电话,他是最热心的陨石收藏者之一。

    上一页  [1]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