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在我们赖以生存和栖身的太阳系内,其千古不解之谜可谓多颖,随便举向几个例子:为什么在九大行星中间,在原本“应该”有一颗行星的地方,却有成千上万颗小行星?为什么八大行星都是自西向东自转,唯独金星是反方向?为什么木星和土星的好几个公转方向,与其他卫星相比也都是“背道而驰”呢?为什么天王星“躺”在轨道上绕太阳转?为什么从木星到海王星4颗大星星都比较大,唯独那最远的冥王星却又“突然”那么小呢?冥王星不仅是大行星中最小的一个,与类木行星的大卫星相比,连前五名都排不上,至多只能排“老六”,这又是为什么呢? 太阳系天体存在的疑难问题还有不少,就太阳系整体而言,这些问题之间应该是有关联的。所以尽管以上各大悬案已涉及到半数以上的太行星,但我个人却认为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大约在6500万年前,一颗来历不明的大行星“闯”进太阳系,它一路“横冲直撞”并最终撞毁了玛雅星,同时自身亦四分五裂。 “*”了的行星 在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上栖息过的玛雅人,无疑是我们地球上最神秘莫测、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之一。早在远古时代,玛雅人就在天文、建筑、医学、历法等方面都曾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他们建筑了富丽堂皇的宫殿,修筑了台阶状金字塔式的纪念碑和寺院。 此外,玛雅人留下的许多天体方面的史料中,最令人惊叹不已的莫过于推逄出卓尔金年260天,金星年584天,算出地球是365.2520天(今天的准确计算是365.242 2天!)。 现代的史学家、天文学家一般把玛雅人的卓尔金年当作他们的宗教祭祀年,1年一共有260天(有260个不同的名称和顺序),划分为13个月,每个月20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他们的这种年历一般被认为是为他们定出举行宗教仪式的时间而制定的。同时玛雅人也用365天(地球的公转周期)计年,他们将这种有别于宗教年的历法通称为“民用年”,1年划分为18个月,1个月20天,外加5个天名日。 但几乎是与这种传统说法同时的,有人却持另一种意见,他们坚持认为:既然玛雅人的地球年、金星年都是针对两个太阳系大行星而言的,那么卓尔金年一定也与某个大天体有着神秘的联系。 可是,整个太阳内并不公转周期为260天的大行星。于是便有人随之大胆地提出了一个近似于科幻小说的设想。 玛雅人可能是外星人,他们曾居住的星球由于某种目前尚不可知的原因*了,他们是母星大*前移民到地球上来的,他们的260天计年法,则是他们穿越心灵,永远也无法湮灭的记忆。所以,玛雅历中规定每52年(260/5=52,墨西歌的阿兹合克人便一直采用52年月日一个循环的计年法)要建造一定级数台阶的建筑物(如寺庙和金字塔),建筑物的每一块石头都与历法有关,每一座建筑物都严格地符合某种 文文上的要求。而且,每5个52个一个循环的计年法)要建造一定期级数台阶的建筑物(如寺庙和金字塔),建筑物的每一块石头都与历法有关,每一座建筑物都来格地符合某种天文上的要求。而且,每5个52年,他们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现代学者称之为“历的轮回”。 无独有偶,关于太阳系内是否发生过行星*一说,从另一学说方面,竟也殊途同归的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 那就是天文学上著名的“提丢斯----彼得”定则。 “提丢斯---波得”定则 早在1772年,德国天文学家波得在他编写的《星空研究指南》一书中,总结并发表了6年前由一位德国物理学教授提丢斯提出的一条关于行星距离的定则。 定则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 取得0,3,6,12,24,48,96.....这么一个数列,每个数字加上4再用10来除,就得出了各行星到太阳实际距离的近似值。 如:水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0 4)/10=0.4(天文单位) 金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3 4)/10=0.7 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6 4)/10=1.0 火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2 4)/10=1.6 照此下去,下一个行星的距离应该是:(24 4)/10=2.8 可是这个距离处没有行星,也没有任何别的天体。波得相信,“造物主”不会有意在这个地方留下一片空白;提丢斯认为,也许是火星的一颗还没有发现的卫星在这个位置上的。但不管怎么说,提丢斯----波得定则在“2.8“处出现了间断。 木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5.2 土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0 定则给出的数据与实际情况比较起来,是否相符合呢?请看: 行星 定则给的数据理力争到太阳的距离 水星 0.4 0.387 金星 0.7 [1] [2] 下一页
0.723 地球 1.0 1.000 火星 1.6 1.524 ?2.8 木星 5.2 5.203 土星 10.0 9.554 你看,定则算出来的那些数值与行星距离多么相近拟啊! 于是大家开始相信,“2.8”那个地方应该有颗大行星来补上。波得为此向其他天文家家人呼呈,希望共同组织起来寻找这颗“丢失”了的行星。 一些热以后 天文学家便立刻响应号召开始了搜索,好几年过去了,毫无结果。但正当大家有点灰心准备放弃这种漫 无边际的搜寻工作时,1781年,英国天文学家赫歇耳于无意中发现了太阳系的第7大行星----天王星。使人惊讶的是,天王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9.2天文单位,苦用提丢丢斯----波得定则一算,得出的结果是:(192 4)/10=19.6 这个定则数值与实际距离符合得好极了。 这一下子,定则的地位陡然高涨,几乎是所有的人对它都笃信无疑,而且完全相信,在“2.8”缺的们置上,一定存在一颗大行星,只是方法不得当,所以才一直没有找到它。 可是,很快10多年又过去了,还是杳无音信。 直到1801年初,一个惊人的消息才从意大利西西里岛传出,那里的一处偏僻天文台的台长皮亚齐在一次常夫观测时,发现了一颗新天体。经过计算,它的距离是2.77天文单位,与“2.8”极为近似。 新天体被认为就是那颗好多人在拼命寻找而一直没找到的天体,并被命名为“谷神星”。 接着,谷神星的直径被测定了出来,是700多千米(后经重新测定为1020千米),这可把大家弄湖涂了,怎么不是大个子行星,而是小个子行星呢?但令人震惊的事情还在后头呢。第二年,即1802年3月,德国医生奥伯斯又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发现了一颗行星---智神星。除了略小之外,智神星在好些方面与谷神星相差不多,距离则基本一致,接着人们又发现了第三颗----婚神星和第四颗----灶神星。 到最后,前前后后发现并已登记在案的小行星总数竟已达4000多颗(据估计总数最后会达到150万颗),它们都集中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一个特定区域里,邓所谓的“小行星带”,该带的中心位置正好符合提丢斯----波得定则给出的数据。 为什么大行星变成了150万颗小行星?当时便有人猜测:是不是因某种人们暂时无法知晓的原因,存在的大行星*了? 后来,1846年和1930年,海王星和冥王星先后被发现,这两次发现对提丢斯----波得定则来说,都是挫折。请比较它们的定则数值与实际距离。 安则数值 实际距离 海王星(384 4)/10=30.2 冥王星(768 4)/10=39.6 那么,提丢斯----波得定则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这个问题引起众多科学家旷日持久的争论,同时对于行星大*的机制是什么,究竟是一种什么能量竟能使一颗大行星产生四分五裂的大*,定则也完全无法说清。 最终,“提丢斯---波得”定则连同“2.8“处行星大*之谜,也一起成为了一两百年来人们孜孜以求的世纪之谜
上一页 [1] [2]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