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每月接待观众达10万人次,它是目前世界最大的飞行博物馆
  • 美国阿拉巴马州的亨茨维尔宇航中心是专门为12—15岁儿童建立的宇航科普活动中心
  • 与电影城同在戛纳的法国太空城,为公众开设了体质训练和提供航天飞机模拟驾驶
  • 莫斯科郊外的卫星街曾是苏联进行全民科学教育的场所,现在仍是俄罗斯的科普胜地
  • 1981年4月12日美国发射第一架航天飞机;它具有在地球与轨道之间重复往返的功能
  • 美国研制的航天飞机样机企业号
  • 奥地利人尤金·森格尔设想的早期航天飞机
  • 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首航成功
  • 美国宇航员使用的太空服和太空喷气背包
  • 1970年11月17日航天史上第一辆月球车送上月球;1990年苏联试验成功太空自行车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航空航天

    震惊世界的航天飞机失事: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升空73秒时突然*<%=id%>

    /astronomy/UploadFiles_4492/200701/2007123163912857.jpg (8684 bytes)  1986年1月28日,卡纳维拉尔角上空万里无云。上午11时,在离发射台6.4千米处来宾看台上,聚集了1000多名观众,其中有马里兰州康科德中学的19名学生代,他们既来观看壮观的发射场景,又是来欢送他们的女教师麦考利夫。1984年11月,航天局宣布将邀请一位担任中小学教师的普通公民参加航天飞机的飞行。36岁的克里斯塔·麦考利夫从11000多名应征教师中获选。她在体斯敦航天中心经过了4个月严格训练。她将在“挑战者”号第四天,向全国中小学生讲授两节有关太空和飞行的普及课,学生还可通过专用线路向麦考利夫提问。

      因严寒已推迟两天发射的“挑战者”号,为了清除外壳上的冰凌又推迟了两小时。上午11时38分“挑战者”号终于发射起飞。看台上一片欢呼,世界上第一位“太空教师”、37岁的克里斯塔·麦考利夫的父母、丈夫、女儿和她所在的康科德中学的19名学生,同其他观众一起欢呼跳跃。康科德中学的礼堂里,电视机前的学生们看到他们的老师升空的壮观情景,激动得吹起嗽叭,敲起了小鼓。

    /astronomy/UploadFiles_4492/200701/2007123163913926.jpg (8272 bytes)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顺利上升;7秒种时,飞机翻转,16秒种时,机身背向下,底朝上完成转变角度;24秒时,主发动机推力降至预定功率的94%,42秒时,主发动机按计划减低到预定功率的65%,以免航天飞机穿过高空湍流区时由于外热而使飞机解体。这时,一切正常,航速已达每秒677米,高度已达8000米;52秒时,地面指挥中心通知指令长斯科比将发动机恢复全速。59秒时,高度10000米,航天飞机接近音障,遇上极大的空气压力,主发动机忆加速到104%,火箭助推器已燃烧了将近45万千克固体燃料。此时,地面控制中心和航天飞机上的电子计算机荧光屏幕上显示的各种数据都未见任何异常。65秒时斯科比向地面报告:“主发动机已加大!”这是地面测控中心收听到的斯科比的最后一句报告词。

      就在这之前15秒时,地面发射场就有人发现航天飞机右侧 固体助推器侧 部冒出一丝丝的白烟,这个微妙的现象未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时高度已达16.6千米,离发射场13千米。又过了3秒钟,第73秒时,航天飞机突然闪出一团亮光,随之传来一场巨大的闷响,只见*燃料箱凌空*,飞机解体,天空中出现一团桔红色火球,“挑战者”号与地面的通信猝然中断,地面测控中心电视屏幕上的数据陡然全部消失,“挑战者”号爆裂成一团大火,碎片拖着火焰和白烟四下飞散。约在76秒时,两枚固体火科助推器脱离火球,成V字形喷着火焰失去控制地向前飞去,眼看掉入人口稠密的陆地,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场负责安全的空军军官比林格尔少校,手疾眼快地在第100秒时,通过遥控装置将它们迅速引爆了。

      “挑战者”号失事了!突如其来的巨变使所有在场的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惊呆了,当人们醒悟过来,片刻寂静之后,现场一片痛器、抽泣声。*后的碎片噼噼啪啪在发射场东南方30千米处上空散落达1小时之久。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倾刻化为乌有,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上)“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美国卡纳维拉尔角航天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后,在第73秒时的17千米高空发生*,数百万电视观众目睹了这场人类航天史上最悲惨的灾难。这是人类在20世纪最值得铭记的重大事件之一

    (左)这是“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地面点火后,即将升空时的景象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