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30只鼠曾参与人工重力模拟研究
  • 超重对航天员的影响
  • 抵御太空辐射的盾牌
  • 零重力下的体育运动
  • 地狱式训练锻造中国航天员
  • 进步1-8货运飞船抵达国际空间站
  • 空间交会对接将迈向自主化
  • 发现号航天飞机将重返太空
  • 俄罗斯新型载人飞船新鲜出炉
  • 新型联盟火箭高调亮相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航空航天

    第十一宇航组进驻国际空间站

    br />
      今年54岁的菲利普斯曾于2001年乘航天飞机前往国际空间站作短暂访问并从事空间站的安装工作。这次是他第2次前往国际空间站,任务是担任飞行工程师。菲利普斯1996年被挑选成为美国航宇局候补航天员,经过2年的培训后正式成为美国航天员。

      40岁的维托里曾作为国际空间站第八宇航组成员,到站上进行短期考察,此番是第2次前往国际空间站。他1998年7月成为欧空局航天员,同年8月到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约翰逊航天中心参加飞行训练,并在美国航宇局参加飞行控制工作,2001年到俄罗斯加加林航天员培训中心接受训练,2002年4月乘坐俄联盟TM-34载人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作了短期访问。

      相聚太空

      发射两天后,联盟号按计划“追上”了国际空间站,实现了船站对接。像以往一样,三位“新人”受到了站长焦立中和飞行工程师沙里波夫的热烈欢迎。他们两人是在去年10月14日升空的。在其后192天的时间里,他们完成了两次太空行走,进行了国际空间站维护保养,并完成了大量科学实验。而最令全世界揪心的是,去年12月国际空间站传出了“粮荒”的不幸消息,焦立中和沙里波夫不得不节食半个月,直到地面发射送粮飞船上天“赈灾”。焦立中还在站上履行了美国总统大选时公民的投票权,度过了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而那天对焦立中来说“没有假期,没有庆祝,只有工作。”不过,他在这一天放开胃口大吃了一顿中餐,还听了中国古典音乐。春节前,他专门制作了一盘录像带,提前向全球的华人祝贺春节快乐,这盘录像带于2月7日在中国驻美国休斯敦总领馆的春节招待会上播放。

      5个人的国际空间站比2人时热闹了许多。“新人们”不光带来了人气,也带来了新任务。新老站长忙着交接站上的事情,两位飞行工程师也各司其职。维托里更是忙得不得了,他要在短短的几天内做完22项实验项目,其中包括航天员疲劳实验、一些微小卫星部件在太空环境中的耐受力实验、研究地球发出的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电磁波以及植物在太空中的生长状况等。

      新主人的任务

      在国际空间站工作期间,克里卡廖夫将与菲利普斯一起进行两次太空行走,迎接两艘俄进步号货运飞船和恢复飞行的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今年8月份两人还将操作联盟TMA-6载人飞船与目前飞船所对接的码头号对接舱分离,并与曙光号功能货舱对接。

      两名航天员在空间站期间的大部分时间是用来从事科学实验。据悉,他们共将进行41项生物医学等实验,其中克里卡廖夫将在空间站内结束已经进行了4年之久的等离子体晶体实验。该实验的结果可望被用于开发核安全技术、净化药物制造环境等。

      有消息说,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将推迟飞行,而国际空间站与航天飞机的对接口自2003年美国航天飞机停飞后就未曾使用过。因而菲利普斯进入空间站后将立即着手进行准备,以保证对接口能正常工作并与航天飞机顺利对接。

      为了吸取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的教训,当发现号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对接的时候,菲利普斯和克里卡廖夫将密切关注发现号的绝缘材料的状况,并拍摄航天飞机的外观,观察是否出现受损情况。他们还将支持发现号航天飞机机组人员进行的3次太空行走,与他们一道搬运货物。

      假设发现号恢复飞行正常,美国航宇局希望阿特兰蒂斯号也能恢复飞行。阿特兰蒂斯号将把更多的货物带上站,机组乘员还要继续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届时,克里卡廖夫和菲利普斯都将提供大力支持。

      返回

      莫斯科时间4月25日凌晨2时08分,联盟TMA-5载人飞船搭载着3名航天员平安降落在哈萨克斯坦境内预定地点。

      沙里波夫于24日22时45分利用手动方式控制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分离,比原定时间推迟了4分钟。船站完成分离前,维托里的航天服出现供氧不足问题,他不得不脱掉检查。这一过程耽误了一点时间,但未影响飞船降落。

      飞船在离开空间站后自动飞行。25日凌晨1时16分,飞船减速,发动机点火,飞船脱离轨道后下降。2时08分,飞船返回舱以软着陆方式降落在哈萨克斯坦阿尔卡雷克市以北89千米处。随飞船一起返回地面的还有航天员在空间站的实验数据材料及实验用的蜗牛、真涡虫和蟋蟀等。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