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阳之外的位置时称为“上合”。在“上合”时,地球上人能看到整个金星圆面,然而这时金星湮没在强烈的太阳光辉里,这时金星离地球又最远,因此人们也看不到金星。过了“上合”,金星又慢慢地从太阳光辉里走出来,等到金星的光亮超过太阳的光亮时,我们又能见到金星的明亮部分。随着金星偏离“上合”的位置越来越远,金星被照亮的部分越来越少,我们看到的金星部分也越来越少。如此循环反复,我们就看到了金星的位相变化。
由于地面观测者看不清金星表面,观测金星表面细节的任务落到了空间探测上。从1961年2月12日前苏联发射“金星-1号”起到1989年5月4日“阿特兰蒂斯”航天飞机把“麦哲伦”探测器放进空间,美国和前苏联发射了数十艘金星探测器,其中1975年6月8日前苏联发射的“金星-9号”于当年11月22日登上了金星,第一次传回金星表面的黑白照片。1978年12月4日到达金星的美国的“先锋金星—1号”第一次在金星附近用雷达绘制了金星表面地形图。1982年前苏联发射的“金星-13号”和“金星-14号”两艘探测器拍摄到金星表面黑白和彩色两种全景像。它们还在对金星岩石成分的分析中,在金星上找到了地球上稀有的石榴石玄武岩。“金星-15号”和“金星-16号”用雷达绘制了金星北纬30度到北极的地形图(分辨率达到1-2千米)。在金星表面探测中,“麦哲伦”探测器成绩更加显著,它用雷达成像系统绘制了99%金星表面像,分辨率达到300米。
通过美国和前苏联的几十艘飞船的探测,我们对金星已有所了解。金星表面主要有两种地形:覆盖了熔岩流的广阔平原和因地质活动而改变了形状的高原。前者占65%,地势平坦,起伏在1千米左右,高度不超过金星平均半径2千米,由几百千米宽、100-700千米长的宽阔岩席(熔岩铺成的一种地形)组成;后者约占8%。主要高原有阿芙洛蒂德高原和伊希太高原。前者长9600千米,有地球上非洲那么大。伊希太高原上的麦克斯韦山峰是金星上最高峰,高度在平原之上11100米,比地球上珠穆朗玛峰还高2000多米。这两个高原有明显的断裂和断层,可能是地质构造隆起的产物。
环形山是金星表面的又一特征。金星表面随机散布了许多环形山,它们有的来自火山爆发,有的来自小行星和彗星等小天体的撞击。
据分析,金星表面星罗棋布地点缀着10万座盾形火山和几百座巨型火山,火成岩覆盖的面积大约占金星表面85%,有几百平方千米面积的巨型熔岩流流到低洼地区,形成了广阔的平原和蜿蜒曲折的“沟渠”,有的“沟渠”甚至流淌了7000千米。金星火山有许多特征:熔岩平原、熔岩“沟渠”、小地盾、火山锥、圆丘、还有中到大的地盾和残缺的火山口等。概括起来,金星火山分成大中小三种。直径小于20千米的是小火山;直径在20~100千米的是中火山;直径在100~600千米的是大火山。但金星上没有见到火山爆发。是没有火山爆发,还是有火山爆发没有被发现?这是一个谜。
环形山的另一个来源是小天体撞击,这是太阳系里大多数行星共有的特征。金星表面分布着许多陨击坑,它们的轮廓一般为圆形,边缘凸起,深度比直径小,周围沉积了许多喷射物(它们由内到外逐渐变薄)。根据“麦哲伦”探测,金星上陨击坑有多环陨击坑,双环陨击坑,有中央峰陨击坑,底部平滑陨击坑,不规则陨击坑和多重陨击坑等6种形态。
金星表面还有几个圆形的神秘结构,最著名的是位于麦克斯韦山脉的“克娄巴特拉”,它的直径为108千米,有一个内盆地,一个外盆地和一些凸凹不平的喷射物。有人认为它是一个巨大火山顶的破火山口,也有人认为它是陨击坑,还有人认为它可能起源于火山喷发。到底是什么?还需考察。
金星表面很年轻,陨击坑的年龄都在5亿年以下。这说明金星表面重新改造过。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表明金星与地球不同,地球释放的能量由稳定的火山爆发和地震慢慢地耗散,金星上没有这种情况,它像一个火山压力锅,在全球性爆发之前,内部压力一直在增加。5亿年前发生了最后一次爆发,重新改造了金星表面和陨击坑的形状,使得5亿年前的古老陨击坑全部消失了。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