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星物体。布朗把新发现的天体命名为“齐娜”(神话中一个好战女神的名字),其正式编号是“2003 UB313”。 冥王星是在滥竽充数? 根据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观测表明,这颗明亮、多岩石的天体直径约为1490英里,比冥王星多出70英里左右,距太阳90亿英里,是已知距太阳系最远的天体。自冥王星1930年被发现以来,有关行星定义的争论便甚嚣尘上,此次发现使这种争论简直达到“沸点”。一些天文学家提出,若冥王星尚能保住其行星头衔,那么“齐娜”理应成为第十颗行星,毕竟它比冥王星大。纯化论者则认为,应该回归传统的八大行星,坚称冥王星和“齐娜”无非是滥竽充数。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研究中心主任布赖恩·马斯登表示:“倘若我们回归八大行星的传统,生命也许会变得更加简单。”也有天文学家提出折中方案,即根据构成将行星分为几类,类似于恒星和星系的分类方法,比如木星可划入“巨大气体行星”,而冥王星和“齐娜”可称为“冰冷矮小行星”(ice dwarf planet)。美国卡内基学会天体物理学家艾伦·博斯表示:“冥王星还不够称为行星的资格。其实,它最好定义为冰冷矮小行星或古行星。” 与此同时,太阳系中已确认行星数量也因新发现打响了一场拉锯战。谷神星最初在19世纪被定义为行星,但在其附近发现了多个类似天体后,它被踢出了行星行列。尽管科学界在行星定义上尚无定论,但目前的九大行星乃至“齐娜”都有三个共同特点:一是围绕太阳旋转;二是这些星体的圆形均是地心引力造成;三是它们并非被创造出恒星的相同天文进程形成的。 科学界分歧仍然严重 “齐娜”的发现者布朗承认此次国际科学大学的结果尚难预料。他表示,他可以同传统的八大行星终老一生,但反对墨守陈规,如果“齐娜”因围绕冥王星的争议而跻身“九大行星”的行列,他自然会有点心虚。布朗说:“如果UB313最终勉强被宣布为第十大行星,我总会觉得它是冒牌货。” 冥王星的发现曾被列为20世纪最重大的科学发现之一,但对其在太阳系中的地位一直争议不断。天文学家原本认为,冥王星大小同地球一样,但后来发现它实际上比地球的卫星还小。另外,冥王星在其它方面也较为古怪:轨道平面怪异,同传统的八大行星相比,它的运行轨道同柯伊伯带的其它天体更为相像。即便如此,由于它当时是柯伊伯带唯一已知天体,冥王星留住了其第九颗行星的桂冠。在20世纪90年代一系列发现证实柯伊伯带拥有无数类似冥王星的天体后,一些科学家再次鼓吹给冥王星“降级”。 1999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做出不同寻常之举:发表公开声明,对有关冥王星可能会被踢出太阳系的谣言予以否认。然而,科学家并未停止对冥王星行星身份的质疑之声。2001年,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海登天文馆就把冥王星排除在太阳系行星之外,此举立即引发新一轮争吵。今年年初,美宇航局“新视野”号探测器踏上探访冥王星的九年半的漫长旅途,科学家希望通过此次任务有助于真正揭开冥王星身份之谜。 全球天文学家聚首布拉格的一个任务是设定行星定义的科学标准。但行星是否应该按照位置、大小和其它标准分组?若行星按照大小定义,它们是否应该比冥王星或其它任意星体大?倘若是后者,太阳系的数量有可能增至23颗、39颗,甚至是53颗。这显然不是“学术演习”,届时就连公众可能也对此存在质疑。尽管存在分歧,但科学家一致认为,行星定义应足够灵活,以便为新发现留有余地。卡内基学会的博斯表示:“科学在不断进步,并非刻在铜匾上永不改变的东西。”(杨孝文 任秋凌)来源:新浪科技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