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者谁谁家的孩子也会这样的。”不过看了壮壮下面的表现,你的想法可能就会有所改变! 据壮壮的爸爸妈妈说,这个小家伙三个月就对颜色和图形的大小很敏感,由于壮壮妈妈从事幼教工作,所以对孩子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能很快地感觉到,她和壮壮爸爸不失时机地对壮壮加以引导。在壮壮四个多月的时候,就试着给他看一些有图案和文字的卡片。细心的妈妈发现,只要把卡片的内容给孩子说一遍,不论什么时候再让他选择,他都能拿出对的那张。孩子这种超强的记忆力,让父母也感到非常的高兴。四个多月的时候,孩子已经认识了50多个字。 在一次玩笑中,壮壮妈妈说:“给他一些我们没有教过的字制成卡片,看看能不能认出来。”经过几次试验,壮壮竟然都能拿到正确的卡片。在父母的不断引导下,六个月的壮壮已经认识了1000多个字;英语单词、数字辨认,加减乘除的运算也都难不倒他。八个月的时候就可以猜字谜,现在壮壮十个月了,测试过的生字也增加到2000多字了。这样的表现让他的父母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那么有几个孩子能有这样的表现呢,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孩子在一岁左右的时候,还分不清卡片上的图案究竟是什么。可是像壮壮这样十个月就能认识2000个字的孩子实属罕见。 记者同时也找到了一个15个月的孩子,据孩子的母亲介绍,到目前为止孩子还不能认字,只是认识一些有图案的卡片,但也记得不太清楚,经常是这会儿记住,那会儿就忘了。 现场测试 壮壮轻而易举连闯三关。 壮壮超常的认字本领,很快在他父母的朋友中传开了,所谓眼见为实,每个人都想亲眼见识一下壮壮的“超级本领”,有人也想“故意”为难一下这个“小超人”。为了一探究竟,记者也特地找到了壮壮,来了个现场测试。 测试第一关:识字游戏 现场制作了两张写有“饮水机”和“录音笔”的卡片,让壮壮二选一。当壮壮妈妈说出:“壮壮抱抱录音笔”时,小家伙的两个小手真的就去抱那个写有“录音笔”的卡片了。 测试第二关:猜字谜 壮壮的妈妈拿了两张字谜卡片,背对着壮壮读出卡片上的一段谜语,然后,把两张卡片上所表达的谜底读出来,让壮壮二选一,几个回合下来壮壮没有出现过一次错误。在这个过程中壮壮表现得尤为出色,精力也表现得更为集中。 测试第三关:加减运算 在对壮壮进行加减运算测试的时候,准备了写有“25+5=30”和“25-5=20”的两张卡片,记者让壮壮把减法运算的卡片挑选出来,这次测试过程中,壮壮的表情与之前选择识字卡片的时候有些不同,之前壮壮只要稍微扫一下卡片就能选择出正确的卡片,可是这次,壮壮的表情似乎比刚才平静而且显得有些严肃,眼睛在两张卡片上左右各看了一次,大概有一两秒钟的停顿后,作出了最后的选择,伸出他的两个小手真的去抱了写有减法的卡片。 婴儿识字 只是训练后的条件反射 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儿童早期发展中心副主任医师单晋平对壮壮进行过全面检查和测试。全身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营养和行为心理等,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但由于壮壮本身还有一些突出的表现,所以,单晋平又让壮壮进行了大运动能力也就是控制身体的能力、手的精细动作的能力、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会交往五个方面的测试评价。通过这些评价,得出的结论是壮壮的发育商在中等偏上,与其他同龄孩子相比发育商稍微偏高。 单晋平认为,壮壮认字的表现并非一种特异功能,而是经过父母训练以后产生的一种能力。如果没有看图片或者一些相应的语言刺激,孩子可能不会有这些能力的表达。 单晋平介绍说:“我们国家现在已经有了类似于这样的更专业的训练,经过十天、二十天或者更长时间的各种刺激后,孩子近期的效果就是可以认识字、能做题。但是这些并非训练的主要目的,其主要目的是刺激大脑发育,通过打通孩子的视觉通道,满足孩子眼睛对视觉的需要来刺激脑发育。这些孩子不仅能看一些卡片、能识字能做题,更重要的是孩子大了以后具备的潜力大,在学习、记忆、分析能力上都会比其他的孩子要更好。” 这种专业训练在美国研究了近五十年,最开始的时候是面对大脑神经有损伤的一些残障人士,对他们进行这种刺激,当然也包括一些其他的方法,使这些人基本达到正常人的水平。后来就考虑用在正常人身上,更大程度地挖掘人的潜力。 尽管壮壮现在可能会几百或者几千字,但是只要不经常给他这种刺激的话,很快就会忘掉。而且他认识的这些字只是在认,必须要把字放到他的眼前他才能够认出,但是脑子里其实没有这个字,也就是说孩子其实并没有真正认识这个字,而是把它当成画去看,也不理解这个字的意思,更不会用这个字。 我们也曾看到过这样的例子,一些经过训练的小动物可以进行加减法的运算,专家认为这只是小动物经过训练后的一种条件反射。而婴幼儿时期的孩子也是没有思维能力的,他们和小动物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经过训练,用眼睛去看,通过对视觉的刺激,看事物之间的关系,但是并不理解,这和真正的认字和真正的运算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关键字: 小孩,牛,阿赖耶识,饮水机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