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经常吃炖菜对牙齿有害无益
  • 墨西哥发现有3000年历史的整块巨石雕刻
  • 南非发现曾撞出直径160公里洞穴的陨石碎片
  • 在天愿为比翼鸟
  • 在天愿为比翼鸟
  • 韩国开发出美女机器人能说会道面有表情
  • 欧美体重超常人数增加
  • 专家解读天气预报为何有时会不准
  • 印尼男子监控火山 随时将被岩浆吞噬
  • 英国推出最贵牛肉三明治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天文天象

    月牙泉面临干涸 楼兰第二将现敦煌

    野生林地。  敦煌境内曾有东湖、西湖、南湖、北湖四大湖泊,都有可观的水量;据当地林业部门统计,建国初,东、西、北湖以及南山一带有天然林219万亩,其中胡杨林4万亩,是不折不扣的“绿色屏障”。敦煌境内的湿地面积曾经达375万亩。  如今东湖已名存实亡,北湖濒临消亡,西湖和南湖的水面大大缩减。  敦煌往西南至阳关70余公里路途中,见不到任何绿色,间或有几条河道,也早已干涸。这一带沙尘暴异常频繁,龙卷风常常横扫路面。  阳关遗址就在南湖边,黄沙正在吞食绿洲。过去,阳关烽火台下就可能看到大面积的湖水,现在要转过几道山丘才能望到野麻湾残存的蓝色。而在唐寿昌城——汉龙勒城——遗址,沙丘已破墙而入。  南湖旁,还有一处消失的河流——山水沟。文献记载,这里曾多次发生惊心动魄的大洪水,最后的一次是在1967年7月18日:“上午10时许,山水沟里的水,开始由清变浊……不多时就听见有洪水咆哮的声响,随后卷地而来的是尘土飞扬的气味,跟着就看到水头有一丈多高的洪峰滚滚而来,直冲拦河土坝,不过十来分钟,就把土坝完全冲垮……”   距阳关不远处,名叫“大沟水”的河流也已经消失。  玉门关外的北湖,就如一个深有六七米的大锅,齐锅的水都煮干了,只在锅底还残留着一些“浆糊”——地下渗出的盐碱和泥浆搅和在一起。另据西湖湿地管理局局长吴三雄介绍,以前南湖到西湖之间有大面积的水域和湿地相连,现在已完全隔开。在西湖,可以见到成片成片枯死的胡杨林。  敦煌市委提供的材料显示,敦煌境内因缺水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  其一是湿地萎缩。湿地以每年2万亩的速度递减,到2005年,敦煌境内湿地面积减少了近1 / 3,仅存270万亩。敦煌绿洲区内的1万余亩咸水湖和1千余亩淡水湖中,80%已消失。  其二是植被锐减。2005年,敦煌境内的天然林消失了近一半,仅存130万亩;而据甘肃草原队调查,1965年时敦煌有576万亩草场,总载畜量12万羊单位,现在只有135万亩,减少了77%,载畜量5万羊单位,减少了57%。  其三是沙进人退。全市有50万亩土地沙化,自1994年来,敦煌绿洲区外围沙化面积增加了20万亩,平均每年增加近2万亩,沙漠吃掉了4米绿洲。  “如果得不到遏制,50年内,敦煌将成为第二个楼兰。” 北京林业大学罗菊春教授在5年前发出了警告。  “人祸”  “塞上明珠”为什么会出现生态危机?敦煌市现任市委书记包东红直言道:全是人祸。  自1950年代后,由于移民等因素,敦煌以及疏勒河上游的阿克塞、肃北、玉门市等地区人口急剧增长。解放初,敦煌市常住总人口为3.6万,半个世纪内增加了4倍多,而阿克塞,多出了数十万双伸向自然的手。  最初,大家砍树只是为了生活需要——用来烧火、做饭、取暖,砍得还不太多,后来就发展到生产需要,大炼钢铁时,一天砍下的胡杨树堆得像一座小山。  1970年代中期是标志性时段。疏勒河上游,水利部门在安西县和玉门市各自修建了一个大中型水库——双塔水库和昌马水库,导致以下400公里的河段——其中300公里河段在敦煌——断流;几乎同时,疏勒河的支流党河,也在上游被阿克塞县截留500万立方米的水。在敦煌境内,水利部门也筑起了大坝,党河断流了。  包东红无奈地说,敦煌的地下水位从此得不到补充——这里地下水主要靠疏勒河和党河渗透补给。  水库中的水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在敦煌,需要灌溉的农田已经由最初的1.3万亩增加到38万亩。敦煌水务局局长马玉成说,实际上可能有40多万亩,每年至少需要2.5亿立方米来灌溉。而党河的年径流量只有2.6亿至2.99亿立方米,其中有一半要被蒸发掉,再除去阿克塞分流的500万立方米水。  开拓者们顺理成章地将手伸向了湖泊和湿地。在这样的背景下,月牙泉于1975年首次遭到了重创。泉里架起了渡槽,4台8泵的抽水机日夜不停地抽了一个星期。然而,泉水急剧下降,岸边的沙骤然崩塌,两台抽水机砸下泉底,其中之一至今都没挖出来。  人的目光又盯上了地下水。1976年——1986年,新开掘的机井数量为1800余个,相当于敦煌绿洲每平方公里至少有一个。  综合敦煌各部门的统计,敦煌市目前年采地下水6000万立方米——容许开采的地下水量为5500万立方米,其中2 / 3用于灌溉。  只有消耗而没有补充,敦煌的地下水位以平均每年0.2米的速度下降,到2001年,累计下降了近11米。包东红称,这是严重的“收支不平衡”。而这也直接导致了月牙泉水位的下降——1986年时,月牙泉水位不足2米,到2005年就只剩下0.9米了。  老天的报复  于是,人们开始为自己的行为埋单——没有水和植物的约束,沙漠终于自由了。  首先是沙尘暴的强度越来越大,其季节性分布也起了很大变化:以前主要集中在3-5月份,现在几乎每个月都有。  其次是极端气候在增加。以前,夏秋虽也高温,但是早晚天气很凉,而现在该凉的时候不凉;另外两种极端气候是短时期集中降水和暖冬,对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细菌和流行病增加。  1983年4月28日-5月1日,强霜冻,最低气温-11.9摄氏度,近万亩果园、32万株经济林冻害严重,全市70%的棉花被冻死,另外还有3万余亩玉米、1000余亩瓜菜及全部黄豆冻死;  1986年5月18日-19日,持续24小时8级大风,风速每秒17米,5.32万亩农作物受害,6000棵树木被刮倒,350只羊丢失,长时间停电;  1996年5月29-30日,强沙尘暴持续10小时,8级大风持续7小时,能见度小于10米,8万余亩棉花受灾,其中6000亩棉花被打死,6000亩果树被刮倒,270根电杆、20公里输电线路被毁坏,5名小学生落水身亡;  2002年5月5日,黑风(特强沙尘暴)天气,风速每秒25米,能见度为零,即伸手不见五指,数千亩农作物被刮走。  2006年4月10日-11日,16-17日,沙尘暴,气温骤然降低8摄氏度。  而浮尘天气也在增加。空气中飘浮着大量的10微米以下的细小颗粒,这些颗粒成分复杂,包含细菌、微生物等,吸入后易造成呼吸道及肺部的感染。  莫高窟受到威胁  举世闻名的莫高窟也受到了威胁——来自风沙的侵蚀以及粉尘的危害。  强烈的风沙打在洞窟的雕像和壁画上,就像一张砂纸在上面磨来磨去。来自鸣沙山方向的风沙对崖面露天壁画产生的撞击、磨蚀,已经导致了壁画褪色、变色,还使不少窟区、窟顶遗址残败不堪,相当数量的窟顶被剥蚀,甚至会引起崖体的坍塌。  敦煌浮尘天气的增多对莫高窟的威胁也在加剧。观测表明,莫高窟窟区年降尘量已达到了惊人的地步——65.4 t•km-2,且83%以上为棱角状、次棱角状高硬度的颗粒,它们既能随湍急的气流运动对壁画、塑像进行磨蚀,又能侵入壁画和塑像颜料的空隙间,携带的细菌和化学物质还会对壁画的颜料产生多种生物和化学作用。它们还不断地在壁画开裂处乘虚而入,使其龟裂。而粉尘沉积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一种向外挤压的力,导致壁画颜料层、白粉层脱落,严重时可使整个地大面积脱落。同时,大量粉尘沉降在壁画表面,不仅严重影响了艺术效果,而且很难在不损坏壁画的前提下将其清除掉,给壁画修复除尘带来许多困难。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