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哈勃发现宇宙中最年轻星系
  • 地球在几千年后可能骤然变冷 温室效应为诱因
  • 木星大黑斑之谜
  • 俄科学家认为:月亮的氢来自环形山中的冰
  • 太阳系起源探索柳暗花明
  • 太空望远镜拍摄的人马座星云(图)
  • 天文学家发现宇宙声波印记
  • 科学家探索尤卡坦陨石坑
  • 美宇航局探测器发现新生星系
  • 2003年最大太阳风暴使人造卫星遭受重创(图)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天文天象

    地球诞生时什么模样 卡西尼号告诉你

    重要一步 

      “卡西尼”号太空船这次发现的初步证据包括:土卫六表面与太阳系其它行星的卫星明显不同,富含有机质粘性物质;同时,因为甲烷气体被不断抛进土卫六大气层里,土卫六的大气层里含有大量氮化物。 

      “卡西尼”号太空船27日与太阳系里的第二大卫星--土卫六进行“亲密接触”之后,欧美行星科学家们正在对它所传输回来的第一批数据进行筛查分析。“卡西尼”号太空船与土卫六的这次近距离接触,是它长达4年的土星探测之旅中计划共45次与土星卫星进行接触的第一次,是人类进行太阳系探测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卡西尼”号太空船土星探测计划图像处理任务的部门负责人卡罗林-波科说:“这次与土卫六的接触,为人们查明太阳系内人类尚未探测清楚的卫星地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航行者”号太阳系探测计划实施之后,波科一直积极参与人类太阳系探测活动。

      土卫六加入金星“另类星体”家族 

      数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尝试,希望能从距离土卫六几百万公里的太空,透过土卫六周围浓密的大气层,拍摄到土卫六神秘的地表形态照片。如今,在“卡西尼”号太空船的帮助下,科学家们一窥土卫六表面真相的“窗口最终被打开了”。 

      在近距离接触土卫六的一开始,“卡西尼”号就帮助科学家们找到了他们一直梦寐以求的一切:迷人的清晰图像。10月27日,美国宇航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卡西尼”号飞越土卫六所得到的一个最新发现:土卫六的大气层也在旋转,而且比土卫六自身转得更快。自此,科学家们得出结论:太阳系中不只金星这一星体的大气层比其自身旋转得快,太阳系中的这种罕见“另类星体”家族又多了一名新成员,这就是土卫六。 

      土卫六紫色的雾气 

      科学家要花数月时间才能完成有关数据的梳理分析 

      “卡西尼”号太空船距土卫六最近时候所拍下的照片还显示,土卫六表面更象是由成片的光亮与黑暗块组成的,而不象是一眼就可以看清楚的地表形态。照片的有些地方呈现条状迹象,可能是山脉或谷地;照片的其它地方,能够清晰显示出大片光亮与黑暗处的明确分界线。 

      波科博士分析认为,照片中的清晰分界线可能是土卫六上的海岸线或熔岩流的边缘部分。她指出,不论这些分界线最终被证明是什么,“人们对发现这些清晰的分界线还是感到非常兴奋,因为这意味着土卫六表面确实存在有值得进一步研究的现象。” 

      “卡西尼”号太空船此次通过不同波段光线得到的多项发现的细节问题,需要科学家们花费几个月时间进行认真梳理分析。 

      美国宇航局帕萨迪纳喷气推进实验室行星科学家、“卡西尼”号太空船仪器小组成员凯文-布莱恩斯坦承,“我们无法从仅仅看到的一切取得太空探测方面的进展。” 

      土卫六可能与地球诞生时一样“年轻” 

      研究人员表示,“卡西尼”号这次发回地球的土卫六照片比他们以前想象的要漂亮得多。 

      “卡西尼”号太空船发回的照片显示,土卫六上没有人们想象的殒石坑,这说明土卫六表面的实际年龄相对来说要“年轻”得多,或者是殒石坑碰撞土卫六所形成的“伤疤”已经被大气层落下的物质所覆盖。至少,从“卡西尼”号太空船所位于的土卫六这一侧来看,不论是光学照相机还是红外照相机拍下的图片,都没有发现科学家们期待的土卫六表面液态甲烷湖泊或液态甲烷海洋。 

      一个令科学家们迄今感到不解的关键问题是:为什么土卫六四周会被独立的大气层包围?科学家们的一个解释是:土卫六大气层中的甲烷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一部分破裂消散在空气中,然后又被土卫六表面的液态甲烷“水库”及时补充上来,就象地球上的水循环一样。 

      现在,美国宇航局的图像处理小组成员已经给土卫六中的大片阴暗地区起绰号为“月海”,因为这些阴暗区域非常类似于月球和火星上的月海,这些阴暗区域比它们周围的其它地方更暗。布莱恩斯博士指出,土卫六上的月海内部,有些地方出现有成片成片的白色区域,“它们看起来象是岛屿,有点地中海的感觉。” 

    [下一页]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