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权”的小行星到1994年底已达5300多颗。
>> 关于小行星的更详细内容
.................................................
>> 新星 xin
一类能爆发的恒星,爆发时,光度能暂时上升到原来正常光度的数千乃至上万倍。在爆发后的几个小时内,新星的光度就能达到极大,并且在数天或数周内保持较高亮度,随后又会缓慢的恢复到原来的亮度。这种星一般都很暗,爆发前肉眼看不到,光度的突增有时会使它们在夜空中很容易被看到,对观测者来说,这种天体就好象是新诞生的恒星。据认为,大多数新星都存在于两颗子星彼此靠的很近并互相绕转的双星系统中,这种通常被称为密近双星的系统是由两颗年龄不同的子星构成,一颗是红巨星,一颗是白矮星。在某些情况下,红巨星会膨胀到子星的引力范围内,引力场极强的白矮星会把红巨星的大气物质“吸食”到自己表面,当这种物质在白矮星表面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发生核-,导致相当与几十个地球的表面热气体被抛出。-过后,白矮星恢复平静,但引起-的过程则一直重复下去,结果是在过几年或几十年几百年又产生新的-。
.................................................
>> 星等 xing d
1850年,英国天文学家普森提出的衡量天体亮度的单位.一个星等规定为亮度比的2.512倍,如5等星比六等星亮2.512倍,因此星等相差5等亮度便差100倍,由于星等范围太小,又引入了负星等,来衡量极亮的天体.视星等是地球上的观测者所见的天体的亮度,太阳的视星等为-26.7等,满月约为-11等,天狼星为-1.5等.绝对星等是在距天体10秒差距(32.6光年)处所看到的亮度,太阳的绝对星等为4.8等;热星等是测量恒星整个辐射,而不是只测量一部分可见光所得到的星等;单色星等是只测量电磁波谱中某些范围很窄的辐射而得的星等;窄频带星等是测量略宽一点的频段所得的星等;宽频带星等的测量范围更宽;人眼对-最敏感,因此目视星等也可称为黄星等.
星等是天文学上对星星明暗程度的一种表示方法,记为m。天文学上规定,星的明暗用星等来表示,星等数越小,说明星越亮,星等数每相差1,星的亮度大约相差2.5倍。我们肉眼能看到的最暗的星是6等星(6
m)。天空中亮度在6等以上(即星等数小于6),也就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星有6000多颗。当然,每个晚上我们只能看到其中的一半,3000多颗。满月时月亮的亮度相当于-12.6等(在天文学上写作-12.6m);太阳是我们看到的最亮的天体,它的亮度是-26.7m;而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远镜能看到暗至24m的天体。我们在这里说的“星等”,事实上反映的是从地球上“看到的”天体的明暗程度,在天文学上称为“视星等”。太阳看上去比所有的星星都亮,它的视星等比所有的星星都小的多,这只是沾了它离地球近的光。更有甚者,象月亮,自己根本不发光,只不过反射些太阳的光,就俨然成了人们眼中第二亮的天体。天文学上还有个“绝对星等”的概念,这个数值才能真正反映了星星们实际发光本领。
.................................................
>> 星名 xing m
对于一些较亮的星,我国古代都起了专名,如天狼、老人、织女、大陵五、轩辕十四和北落狮门等等。现在国际通用的明明发是在星座名称只后家希腊字母,按希腊字母的次序分别表示该星座里最亮、次亮……等(偶有例外)。如大犬座α(天狼),大犬座β……等,希腊字母用完后,在用拉丁字母几阿拉伯数字。更暗的星也有采用赤经赤纬命名的。对于变星则另有专门规定。
.................................................
>> 星团 xing t
如果聚星的成员超过了10个,一般就称之为“星团”。
.................................................
行星运动定律 xing xing y
行星运动定律是指行星在宇宙空间绕太阳公转所遵循的定律。由于是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根据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等人的观测资料和星表,通过他本人的观测和分析后,于1609~1619年先后早归纳提出的,故行星运动定律即指开普勒三定律,
被称为“星子之王”的第谷·布拉赫在天体观测方面获得不少成就,死后留下20多年的观测资料和一份精密星表。他的助手开普勒利用了这些观测资料和星表,进行新星表编制。然而工作伊始便遇到了困难,按照正圆轨道来编制火星运行表一直行不通,火星这个“狡猾家伙”总不听指挥,老爱越轨。经过一次次分析计算,开普勒发现,如果火星轨道不是正圆,而是椭圆,那么矛盾不就烟消云散了吗。经过长期细致而复杂计算以后,他终于发现:行星在通过太阳的平面内沿椭圆轨道运行,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这就是行星运动第一定律,又叫“轨道定律”。
当开普勒继续研究时,“诡谲多端”的火星又将他骗了。原来,开普勒和前人都把行星运动当作等速来研究的。他按照这一方法苦苦计算了1年,却仍得不到结果。后来他发现,在椭圆轨道上运行的行星速度不是常数,而是在相等时间内,行星与太阳的联线所扫过的面积相等。这就是行星运动第二定律,又叫“面积定律”。
开普勒又经过9年努力,找到了行星运动第三定律:太阳系内所有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同行星轨道半长径的立方之比为一常数,这一定律也叫“调和定律”。
.................................................
>> 行星状星云 xing xing
z
发射星云的一种。在望远镜中大都具有象天王星或海王星那样的略带绿色而有明亮边缘的小圆面,因此赫歇尔在1779年发现这类天体后称它们为行星状星云。用大望远镜观察显示出行星状星云有纤维、斑点、气流和小弧等复杂结构。它们主要分布在银道面附近,受到星际消光的影响,大量的行星状星云被暗星云遮蔽而难以观测,根据太阳附近的分布密度(约每千立方秒差距三十到五十个)估计,整个银河系中应该有四五万个,现在观测到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行星状星云的质量在十分之一到一个太阳质量之间,星云中的密度在每立方厘米100-10,000个原子(离子)之间。行星状星云的中心星都是温度很高的(大于等于30000K),星云吸收它发出的强紫外辐射通过级联跃迁过程转化为可见光。行星状星云象征着一颗恒星到了晚年,估计行星状星云的寿命平均为三万年左右,星云气体逐渐扩散消失于星际空间,仅留下一个中央白矮星。
.................................................
>> 星云 xing y
宇宙空间的很多区域并不是绝对的真空,在恒星际空间内充满着恒星际物质。恒星际物质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其中宇宙尘埃物质密度较大的区域(此密度仍然远远小于地球上的实验室真空)所观测到的是雾状斑点,称为星云。星云类型主要有“亮星云”和“暗星云”两种。
.................................................
>> 星族 xing zu
银河系以及任何一个河外星系内大量天体的某种集合。这些天体在年龄、化学组成、空间分布和运动特性等方面十分接近。银河系所有天体分为五个星族:晕星族(极端星族Ⅱ),中介星族Ⅱ,盘星族,中介星族Ⅰ(较老星族),旋臂星族(极端星族Ⅰ)。晕星族分布如一个球状的晕,包住银河系;在银河系恒星聚集较密的盘状部分,当然也有晕星族的天体,但主要是盘星族和星族Ⅰ。晕星族由银河系中最古老的天体所构成,其中包括球状星团、亚矮星和周期长于0.4天的天琴座RR型变星(周期更短的天琴座RR变星属盘星族)。
中介星族Ⅱ的主要代表是垂直于银道面速度超过30公里每秒的高速星以及周期短于250天、光谱型早于M5的长周期变星。盘星族包括银核内的恒星、行星状星云和新星。中介星族Ⅰ包括光谱中出现较强的金属线的恒星和A型星,极端星族Ⅰ集中分布在银道面附近,银面聚度最大,主要为旋臂中的年轻星如O型星、B型星、超巨星以及一些银河星团和星际物质等。
各星族的年龄相差很大。晕星族最老,其中球状星团的年龄在100亿年左右;从中介星族Ⅱ、盘星族和中介星族Ⅰ到最年轻的旋臂星族,年龄依次递减。各个星族在化学组成上也有差别。一般来说,较老的星族所含有的重元素百分比要比年轻星族的低。这种差别可以用恒星演化过程加以解释,恒星进入晚年期后向外抛射物质,使恒星内部核过程所形成的重元素渗入星际物质中去,这种被“加重”的星际物质形成的恒星,其重元素含量就会相应增高,因此越是年轻的恒星包含的重元素就越多。星族概念在研究银河系的起源和演化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
.................................................
>> 星座 xing zuo
为了便于认识星座,古人将天球划分为许多区域,叫做星座。每一星座可由其中亮星的特殊分布而辨认出来。现在国际通用的共有的放88座,他们的界线大致是平行和垂直于天赤道的弧线。我国古代将星空分为三垣和二十八宿。
.................................................
>> 宣夜说 xu
也是中国古人对宇宙的另一种看法,认为天体是漂浮於 太空中,不会固定在一个球面上。照此来看,宇宙是无限的,并不存在硬壳式的球面。这种无限的宇宙观对认
识宇宙来说,更是一个进步。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