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ALH84001
  • 宇宙
  • 大恒星是怎样形成的
  • 南极火星陨石的故乡
  • 泰坦上的水
  • 哈勃
  • 超大质量黑洞
  • 太阳系的婴儿照片
  • GD 362的远古恒星
  • 脉冲星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天文天象

    小行星尘埃云对天气的影响

    层,摩擦燃烧形成流星的时候,它的大小会被大大地缩减。原始小行星质量的90-99%都会转化为尘埃。那么这些尘埃又到哪儿去了呢? 唯一一颗被充分观测到的特殊小行星的下坠,以及它所产生的尘埃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 2004年9月3日,美国国防部的空基红外传感器检测到了一颗略小于10米宽的小行星,在75公里的高空,落向南极州的海岸线。国家核安全局的一个实验室——桑迪亚国家实验室建造的美国能源部可见光传感器,也检测到了这个入侵者,它在地球上空大约56公里处变成了一颗火流星。五个被设计用来检测全球核-的次声波站,也记录到了快速移动的小行星所产生的声波,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研究者道格·雷弗勒(Doug ReVelle)分析了这些数据。然后,NASA的多谱段偏振轨道传感器(multispectral polar orbiting sensor)也发现了这块碎裂的太空岩石所形成的残骸云。 在最初观测的大约7.5个小时之后,地基激光雷达在戴维斯南极站上空的上层同温层中,检测到了一片反常的物质云团。 “我们注意到了数据中的一些异常情况,”安德鲁·克勒科休柯(Andrew Klekociuk)说,他是澳大利亚南极科考站的一位科学家。“我们以前从没见过这样的东西——一片垂直不动的云,物体从中间吹过。它是虚无缥缈的,拥有一些间隔几公里的薄层。云层更加稳固和持久。” 对于普通的雨云来说,这片云太高了(32公里,而非20公里);对于已知的人造染污物来说,它又太热了(比人类排放的任何固体烟雾成份的最高霜点还高出55度)。它也有可能是固体火箭发射所产生的尘埃,但是小行星的坠落和它所产生的残骸云的发展 过程都已经被很好的观测和记录了下来,可以说,这片云团的来历已经一清二楚了。 计算机模拟的结果与传感器的数据相一致,即这些颗粒的质量、形状和行为都表明,它们是大小约为10到20微米的陨石碎屑。 航空航天公司的迪·帕克(Dee Pack)说,“这颗小行星在几秒钟内,向同温层中释放了1,000公吨的物质,造成了相当大的混乱。”他说,每年都有50到60米直径的小行星击中地球。 西安大略大学的彼得·布朗(Peter Brown)是克勒科休柯最早接触的科学家,他帮忙分析了数据,并且建立了理论模型。他指出,气候模型也许可以扩展一下,应用到这样的事件分析之中。“[小行星尘埃的模型应该]类似于火山喷发的尘埃模型,只不过大气沉积物是来自于上方,而不是下方。”微米大小的颗粒的新信息“对于类似通古斯事件这样的地外入侵事件,有着非常重大的应用。”1908年,一颗小行星或者彗星在斯通利-潭古斯加河(Stony Tunguska)流域上空8公里处发生-,大约2150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催毁,这就是著名的通古斯事件。但是这起事件所释放的大量尘埃对大气层已经产生的作用,却几乎没有被正式分析过。 桑迪亚传感器的主要功能是监测全球的核-。直到桑迪亚的研究者迪克·斯波尔丁(Dick Spalding)注意到,对地面的数据处理过程稍加改进,就可以记录相对较慢的、由小行星和流星体产生的闪光,因此流星观测也被纳入到传感器的工作范围以内了。桑迪亚的电脑程序师乔·查韦斯(Joe Chavez)编写了程序,过滤了由于阳光变化、卫星旋转和云层覆盖改变所产生的信号噪声,从而实现了这种附加能力。斯波尔丁说,桑迪亚的数据构成了估计小行星能量和质量的基础。 防御性传感器的这种能力,能够将核-与闯入大气层,并且释放同样能量的小行星区分开来,这为世界的安全提供了额外的保障。如果没有这种能力,一颗闯入大气层的高能小行星就有可能被误认为是遭受核打击的信号,或者是一场核试验的信号,从而危胁到世界的安全。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