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定了基础。造父变星测距确实成为了宇宙距离阶梯的第一个台阶。 造父变星法目前的主要问题在于,它所依赖的星系金属丰度,即比氢和氦更重的元素比例,至今还从未被准确地测量过。这个方法的另一个困难是,造父变星的光线抵达地球的过程中被吸收的总量,特别是在寄主星系中的吸收总量,必须被精确地确定,以避免在距离测定中出现重大的偏差。 NGC 300中的造父变星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沃尔夫冈·杰瑞恩(Wolfgang Gieren,智利康塞普西翁大学,University of Concepcion)和他的小组在欧洲南方天文台提出了一项大型计划:南洋杉计划(Araucaria Project)。它的目标是将相对邻近的星系距离确定到5%的精度以内。 这个小组的南洋杉计划中的关键目标之一,是位于玉夫星系群中的美丽邻近星系NGC 300,它以正面对着我们。在1999年-2000年利用拉·西纳(La Silla)2.2米的ESO/MPC望远镜所做的大视场成像巡天之中,研究小组已经发现了超过一百颗造父变星,它们的脉动周期的分布在一个较广的范围内。去年,研究小组公布了从这些V、I波段的光学图片中得到的NGC 300的距离。 转战近红外波段 造父变星在近红外波段中的周期-光度关系。图中纵坐标为平均星等,横坐标为光变周期(的对数)。上图是K波段,下图J波段。credit: ESO 点击放大 研究小组利用欧南台8.2米甚大望远镜上的ISAAC近红外相机和光谱仪,取得了新的数据,补充到了这个独特的数据组之中。 “在造父变星测距工作中采用近红外波段拍摄的图片,而不是光学数据,有三个重要优点,”沃尔夫冈·杰瑞恩说。最重要的好处是,在近红外波段,特别是K波段中,星际物质对星光的吸收效果要远远低于在光学波段中的吸收。第二个优点是,造父变星在红外波段中的光变曲线拥有较小的振幅,并且比可见光中的光度变化要对称得多,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从少数几次观测之中,甚至只根据已知相位的一次观测,就能够得出造父变星的K波段亮度。相比之下,光学观测需要取得完整的光变曲线,才能够确定准确的平均星等。红外波段中的第三个基本优势是,周-光关系对于金属丰度的依赖程度降低了。 考虑到这些优点,这个小组的大型计划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在那些此前已经在光学波段中观测到其中造父变星的目标星系之中,进行后续的近红外造父变星观测。 改进的NGC 300距离测定 2003年,VLT/ISAAC对NGC 300中的三块天区进行了深入观测,拍摄了J、K波段的深度曝光照片,其中包含了16颗造父变星。 “这些数据的高质量,使得我们可以只根据不同时间对每颗恒星所做的两次观测,就取得它们非常精确的J、K波段平均星等,”哥尔泽戈斯·皮耶特齐尼斯基(Grzegorz Pietrzynski)说,他是研究小组的另一位成员,同样来自于康塞普西翁大学。 利用这些极佳的数据,周-光关系被构造出来。“它们是迄今从一个麦哲伦云以外星系的造父变星样本中,取得的最准确红外周光关系,”沃尔夫冈·杰瑞恩强调说。 通过比较在不同的光学和近红外波段中取得的星系距离值,我们可以得出NGC 300中造父变星星光被吸收(“红化”)的总量。通过比较,科学家们发现,NGC 300内部的固有吸收占据了星际红化中的很大一部分。固有吸收在测量距离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以前的测量却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这个小组能够以空前的精度测量NGC 300的距离,总不确定性仅为3%左右。天文学家们发现NGC 300位于613万光年以外。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