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在火箭研究中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这其中值得一提的人物是赫尔曼·奥伯特。他1894年出生于当时的奥匈帝国,12岁时因为看了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亮》而迷上了星际旅行。看来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对培养人类火箭人才功不可没。1927年,奥伯特同一批热情的火箭迷成立了一个宇航协会,这个协会进行了多次火箭研制和发射实验。基于这个协会关于火箭理论的研究,1937年德国的火箭发射成功。 1942年,一个更大、更有威力的飞行器直冲云霄,这就是V2。奥伯特虽然没有参与V2的研制,但V2的基本原理都是他设想的。可惜V2的诞生不是为了科学的发展,而是为了毁灭的目的。在1944年7月至1945年3月间,满载炸药的飞行器直飞英伦三岛,直到盟军占领火箭发射基地时袭击才被制止。科学从来都是双刃剑,既可能为人类前行开辟道路,也可能反过来杀伤人类自己。如果谁还认为科学是人类通向幸福之国的“*”,请听一听那些经历过二战的伦敦市民的哭诉和广岛原子弹受害者的呻吟吧。尽管V2是作为军事用途出现的,但可以把它视为宇宙飞船的祖先。它能达到150千米的高度以上,穿过地球大气层的大部分,用它进行高空研究是很方便的。战争结束后,美国继承了德国的研究成果,于1949年研制了第一枚多级火箭。 多级火箭与齐奥尔科夫斯基的设想吻合,是由单级火箭组合而成的,每一级是一个独立的火箭系统,采用接力的方式工作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