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新华网北京3月23日专电(记者 杨骏、潘治)2001年3月21日,当“和平”号空间站飘落至220公里的坠落前极限轨道时,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正搭载着国际空间站上的首批长住居民返回地面。在“ 和平”号黯然伤神地告别太空之际,国际空间站开始书写自己的辉煌。这一特殊的“交接仪式”仅仅是历史的巧合,但却连接起人类探索外空事业的完整乐章。 继前两代共7座“礼炮”号系列空间站之后,被誉为 “人造天宫”的第三代空间站“和平”号1986年2月20日发射升空。在其后的时间里,“和平”号长期成为全人类探索外空的共同基地。15年来,“和平”号先后同90多艘载人飞船及货运飞船成功对接,并9次“亲吻” 美国航天飞机,来自俄、美、日等12国的108名宇航员光顾了“和平”号。 在“和平”号梭行太空的同时,美国宇航局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建造国际空间站的建议。随后,欧洲航天局11国和日本、加拿大、巴西等陆续加入。1993年11月1日,美、俄签署协议,决定携手建造国际空间站。 在国际空间站从蓝图走向现实的过程中,各国宇航员借助“和平”号实现了多种形式的空间合作,为国际空间站的顺利建造提供了保障。1995年3月,俄、美联合小组乘坐“联盟TM—21”飞船完成了同“和平”号空间站的对接,随后与美“奋进”号航天飞机对接,使同时在太空飞行的总人数达13人。同年6月29日,美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