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星 座 和 星 名
  • 星等
  • 美丽的星空
  • 探 索 宇 宙 的 奥 秘
  • 现 代 宇 宙 学
  •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 膨胀宇宙---哈勃定律
  • 类 星 体
  • 河 外 星 系 的 特 征
  • 河 外 星 系 的 类 型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天文天象

    沙普利---柯蒂斯大辩论

        早在18世纪,人们在夜晚的天空中发现了模糊的延伸天体,最初称为星云(Nebulae)。旋涡星云成为最早的研究对象。托马斯·赖特和康德曾提出,旋涡星云可能是如我们银河系一样的恒星系统。旋涡星云是银河系之外的恒星系统,这一思想就是著名的“岛宇宙假说”。1918年,沙普利(Shapley)利用球状星团作为银河系边界标志对银河系结构和尺度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他得出的银河系尺度被夸大了。他一直反对“岛宇宙”的见解,认为这些旋涡星云应是银河系内的气体星云。另外一些天文学家以柯蒂斯(Curtis)为代表,不同意沙普利的看法。柯蒂斯认为旋涡星云的名称不恰当,在此类星云中观测到新星证明它们实际上是恒星系统而不是星云。他假设旋涡星云中的新星亮度极大时的绝对星等与银河系中的一样,比较亮度极大时的视星等便可定出这些旋涡星云的距离,结果表明,这些星云远远超出银河系的范围。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1920年4月,美国科学院在华盛顿召开了“宇宙的尺度”辩论会,会上他们两人就银河系的大小和旋涡星云的真相展开了论战,这是天文学史上有名的沙普利---柯蒂斯大论争。这一论争今天看起来仍很有启发意义。它的重要性不仅是历史文献,而作为一个例子看看卓越的科学家之间的论争,由于证据有一定缺陷或不完备,最后放弃了已有了相当基础的看法而终于走向成功之路。  这场大辩论当时没有结论。到1923年,天文学家哈勃(E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