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程师保罗·柯林斯充当了“新星”小组的顾问,他表示,其他人尚未打算在如此少的预算条件下进行太空发射。但哈勒姆等人的想法早已有一个值得推崇的先例。1949年,美国著名太空科学家詹姆士·范艾伦揭开他的“气球火箭”的神秘面纱,它的原理与哈德勒等人的类似——气球与火箭结合,达到一个更理想的发射高度。上世纪50年代气球火箭的试射为的是研究地球高空磁场,并取得了一些成功,但由于频频失败以及飘忽不定的射程,它们只能在航海船只上进行发射。 真正的业余火箭设计者已经将自己的杰作送入太空,但成本却没有现在这么便宜。2004年5月,“民间太空探索小组”在运动功能饮料公司GoFast的资助下研制的一个火箭,在内华达州的黑岩沙漠成功发射,火箭最高速度达到5马赫,坠地前已升到115千米以上的高空。 绝大多数涉猎此项技术的人都拥有很好的资金支持。2004年,更为大胆的“太空飞船一号”获得安萨里X大奖,成为第一个具备进入太空能力的私人火箭,该计划获得微软共同创始人保罗·艾伦的资助。然而并非所有的尝试都是成功的。2006年初,由私人制造的价值670万美元的“猎鹰1”号火箭试飞不到1分钟便宣告“罢工”。 剑桥小组要想取得成功也不件容易的事情,但他们也不用担心惨败的结果。更何况他们的工作比英国政府防御研究实验室QinetiQ做得更为出色,QinetiQ曾放飞过一个气球,希望它能进入40千米高空,但试验以失败告终。 由于利用气球完成前几十千米的路程——也就是穿过引力大、空气厚的区域,所以,剑桥小组就不用为火箭准备太多的燃料。哈勒姆等人目前正在寻找商业支持者,帮助他们完成最终的冲刺——到达太空边缘。(杨孝文)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