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红外波段(特别是波长892纳米的甲烷气体吸收波段)中进行观测时,小红斑与大红斑一样,突显在木星的大气云层之中。这也许意味着,这个风暴比木星主云层的顶端还高出数公里,这与大红斑的情况相同。一些天文学家认为,红斑可能是在风暴将木星大气深处的物质翻卷上来时形成的,那些物质在阳光的紫外线照射下发生了化学变化。 Credit: NASA, ESA, A. Simon-Miller (NASA/GSFC), and I. de Pat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点击这里下载大图 研究者认为,哈勃的照片也许提供了证据,表明木星正处于一场全球气候变化之中,由此产生的平均温度改变,在某些纬度上可以高达华氏10度(约5.6摄氏度)。理论预言,从赤道到行星南极的热量转移过程在南纬34度处几乎被完全切断,这个纬度正是小红斑形成的地方。这种切断效应是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的菲利普·马库斯(Philip Marcus)预言的,它在1998到2000年白卵斑相撞的七年之后开始变得明显起来。 [左图]——这张照片是在2006年4月8日,由哈勃高新巡天相机(高分辩率通道)拍摄的,显示了第二个红斑的中心处存在着少量灰色云层。 小红斑的北侧,即大红斑前方(左侧)的湍流云层之中,可以看到一团明亮的白云,这可能是一场雷暴。随着卵斑继续向东偏移,大红斑向西漂移,它们将在7月初相互穿越。这张对比增强照片是在蓝光和红光波段中拍摄的。进行这项观测的团队是由艾米·西蒙-米勒(NASA哥达德太空飞行中心,格伦·奥顿(喷气推进实验室)和南希·切诺佛(Nancy Chanover,新墨西哥州立大学)领导的。 [右图]——哈勃的高新巡天相机(广角通道)在4月16日拍摄了木星整个圆面的照片。第二块红斑位于木星的南半球,位于木星圆面的中心偏下侧。新红斑的大小约与地球直径相当。这张照片 是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光波段拍摄的,并不代表木星的真实颜色。红色可以在赤道区域,大红斑,小红斑和两极区域中看到。进行了这次哈勃观测的研究小组是由 依姆克·德·佩特(Imke de Pater,UCB天文学系)和菲利普·马库斯(UCB机械工程系)共同领导的。研究小组的其他成员还包括迈克尔·王(Michael Wong,UCB天文学系),Xylar Asay-Davis(UCB机械工程系)和克里斯多佛·郭(Christopher Go),最后一位是菲律宾天文联合会的一位业余天文学家,也是小红斑最早的发现者之一。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