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行星命名呢? 绝大多数的小行星要用天文望远镜对星空拍照才有可能从众多的星点中发现到它们。如果我们从星空照片中发现有一短条微弱的光痕,那可能就是小行星了(有时也可能是微暗的彗星)。这线条就小行星走动的痕迹,用专门的仪器和方法是可以发现它们的。一次观测是不够的,还要多次测定它们的星空座标,然后计算它们的轨道,并且还要至少得到3个以上不同年代的国际观测证实,精确计算轨道后,得到国际小行星中心的确认才能给这颗小行星以永久编号。 根据国际规定,小行星的发现者拥有对它的命名权。起初小行星多半是用希腊神话中的神的名字来命名,如1号小行星叫“谷神星”、2号叫“智神星”、3号叫“婚神星”、4号叫“灶神星”、1862号叫“太阳神”、2063号叫“酒神星”等等,后来就广泛应用别的地名、人名命名了。它们当中有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对于-家和军事家,一般不作为小行星命名的对象。 我国的小行星工作 70年前,我国的张钰哲当时还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天文学,1928年他在该校的叶凯士天文台发现了一颗小行星,并且把他命名为“中华(CHINA)星。这是中国人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从此在张钰哲的主持下,中国的小行星工作有了相当的发展,这当然是在新中国诞生以后的事。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从50年代以来,发现了大量的小行星,并且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的小行星有一百多颗,其中已经用我国人名地名命名的有七十多颗。如北京(2045)、上海(2179)……张衡(1802)、祖冲之(1888),一行(1972)、郭守敬(2012)、沈括(2027)等。用中国现代科学家命名的有王绶(王官)(3171)、叶叔华(3241)、戴文赛(3405)、周光召(3462)等。 为了表彰我国天文学家在小行星工作上的贡献,美国天文台把他们发现的小行星2051号命名为张钰哲、4760号命名为张家祥。 从1995年以来,北京天文台用现代电子技术开展了CCD小行星巡天观测取得很大进展,由陈建生院士领导,由朱进主持的这项工作已发现了近两千颗小行星,以获得有26颗国际永久编号的小行星的命名权。第一颗被命名的就是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而把7072号小行星命名为“北京大学星”。 研究小行星的意义 小行星在太阳系中已经运行了四十多亿年,由于它们的质量很小,不会像地球那样曾经发生过的沧海桑田的重大变质过程,因此保留了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原始状态,对于研究太阳系的起源有重大价值。通过对小行星轨道研究,也有助于测定一些天文基本数据和对太阳系演化的研究。未来还可能到某些小行星上发现新的矿藏,或者也可能作为飞往别的行星的中间站。 比较接近地球的小行星,对地球存在着潜在的危险,就像1994年彗星撞木星那样,地球也可能被小行星碰撞而发生巨大的灾难。因此密切关注接近地球的小行星而且采取有效的对策,保护地球的安全已成为科学的重大课题。现在全世界已经在联合行动,我国也已成为其中的重要成员。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