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的反粒子,就好比北京下了一场大雨,在这些大雨中寻找一个雨滴,头绪颇多。因为正、反物质天生相克,碰撞后产生能量继而相互湮灭,因此不可能在地球上找到,这就需要科学家把目光瞄准太空。李建清教授告诉记者,太空中不断有各类粒子抛散,我们守株待兔似的在这些粒子里捕捉反粒子,也就是最基本的反物质。1998年,专家曾经让第一代探测器(简称AMS-01),围绕地球观测了10天左右,观测到大量的正电子和反质子等高能粒子,这进一步增强了科学家寻找反物质世界的决心。正在研制的第二代探测器让科学家们多了许多期待,因为2008年进入空间站,探测器会在那里持续观测三年,机会应该说很大。地面模拟解除“后顾之忧”李建清教授告诉记者,全球大概有700余位专家参与这项计划,东南大学的20余位专家也参与了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工作,该研究工作已被东南大学列为该校“一号研究工程”。“东南大学是国内第一家介入反物质探测器研究的高校,此次承担的任务之一是探测器地面故障诊断模拟系统。”李建清教授说,探测仪器就好像是物理学里探测高能粒子的“哈勃望远镜”,它需要在茫茫太空中寻找反物质。由于此次探测仪器需放在空间站上三年,因此一旦出现故障,必须及时维修。空间站上的东西坏了不能先派人过去查找毛病,再折回地面寻求解决办法,最后再去空间站维修。这需要地面有一套和探测器几乎完全一样的设备,一旦太空中的探测器出了故障,地面探测器进行故障诊断,专家找出毛病,对症下药,最后再有针对性地维修。除此之外,东南大学还将建立空间探测器地面数据接收站,在东大可以接收到空间的探测数据,获得第一手资料,从而“筛选”出反物质的信息。第一代探测器永久保存东大据介绍,1998年,第一代探测器在空中运行10天后,被“发现号”航天飞机送回地面,在经过系统恢复后,已被运送至东南大学。它将继续承担地面观测任务,这也是整个探测计划的一部分。昨天上午,记者一睹第一代探测器的神秘容貌。一踏进实验室,记者就感到一股寒意,据实验室的专家介绍,探测器对环境要求极高,室内必须保持18℃的恒温,空气湿度不得高于60%.探测仪放置在实验室的超净室内,四周悬挂着遮光窗帘,掀开窗帘一角,记者终于见到了一个高近两米的庞然大物,仪器呈圆柱形,周围布满各种数据连接线,据介绍,整个仪器近4吨重。实验室的一名负责人介绍,在进行试验时,室内必须是完全漆黑的,所有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前必须戴上帽子、鞋套,穿上工作服,避免带入一丝灰尘。丁肇中对实验进度“很满意”东大专家告诉记者,每个参与的专家都感觉压力很大。不过,丁肇中先生高度赞赏东大学者的敬业精神,对目前东南大学参与该项目的工作进展“相当满意”。有人曾经问起丁肇中,发现反物质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丁先生回答,人类如果发现反物质,就像当初发现电子、中子一样,正是由于这些微观上的发现,后来人类才发现电流。毫无疑问,发现反物质后,将带动人类科技发展的重大跨越。快报记者刘峻谢静娴实习生陶京津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