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转载:TAS 台湾天文网1912年 美国勒维特发现造父变星的周期与光度之间的关系。美国罗素建立食双星理论。 丹麦赫兹普隆估算了造父变星的距离。 美国斯莱弗发现仙女座星系谱线紫移。 公元1913年 美国海尔发现从磁场极性看太阳黑子的22年周期变化。 美国罗素发表恒星的光谱型光度图,由于赫兹普隆在1907年已绘出恒星的色指数星等图,故统称“赫罗图”。 美国斯莱弗证实昴星团星云因反射恒星光而导致星云光谱与恒星光谱相同。 公元1914年 斯莱弗发表13个星系视向速度表,发现星系大多有退行。 美国皮斯发现仙女座大星云自转;英国第一本《航海天文年历》出版。 公元1915年 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它可解释水星近日点进动即超差。 美国W.S.亚当斯用1.53m反射望远镜拍到天狼星伴星的光谱,从而发现白矮星。 公元1916年 W.S.亚当斯创分光视差法。 公元1917年 爱因斯坦发表的《根据广义相对论对宇宙学所作的考察》奠定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 英国金斯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潮汐假说。 美国柯蒂斯从仙女座星云中有许多新星认为它是河外星云(当时估计为50万光年)。 荷兰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