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彗核喷发高达数千公里 【新华社洛杉矶7月4日电】(记者陈勇)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项目负责人里克·格兰米尔、首席科学家迈克尔·赫恩、项目科学家彼得·舒尔茨等,4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披露了“深度撞击”的细节。格兰米尔说,“深度撞击”彗星探测器的飞行器,已经向地面传回从可见光和红外线等不同频谱拍摄的高清晰度照片,其中的大量信息甚至“让我们不知从何入手”、“足够写一部百科全书”。舒尔茨透露,撞击器轰击坦普尔1号表面的过程实际上有两步,第一次产生了较小的物质喷发,很容易被忽略,而紧接之后产生的另一次物质喷发就很明显,使彗星的亮度一下子增强了5倍。这表明,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表面是一层很松散的物质,而其内部还有一层较坚硬的物质。这符合科学家们原先对撞击过程的最佳设想,也就是说彗核内部很可能是“未经触动”的,含有太阳系初生时的原始物质。他说,第二次“深度”撞击造成彗核物质喷发高达数千公里,使坦普尔1号的彗核笼罩在一片尘埃和冰屑之中,可能要延续几周时间才逐渐散去。2、曾遭受更强烈的打击【新华社南京7月5日电】(记者蔡玉高)5日下午,美国宇航局公布了最新的4张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照片,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王思潮研究员经初步分析后表示,这个彗核上面的环形山有的是边缘比较模糊的环形山,有的却是轮廓鲜明、较年轻的环形山。直径超过1公里的环形山的存在,说明彗核曾经遭受过比这次“深度撞击”强烈得多的打击。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