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政会议决定以地球经圈一象限的一千万分之一的弧长定为长度标准1米,为此于1792年再度精确测量地球子午线长度,1810年公布结果。 公元1796年 法国拉普拉斯在《宇宙系统论》中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 公元1798年 英国卡文迪许用扭实验验证万有引力定律,确定出引力常数和地球平均密度值。 公元1798年 布拉德雷星表第一卷出版,第二卷于1805年出版。 公元1799年 法国拉普拉斯的《天体力学》出版了前两卷,1802年第三卷出版,1805年第四卷出版,1825年第五卷出版,共计16册,这是经典天体力学的奠基著作,几乎包括经典天体力学的全部内容。 公元1800年 P.W.赫歇耳将普通温度计放到太阳光谱红端以外,首次发现红外辐射。 公元1801年 意大利皮亚齐发现第一颗小行星—谷神星。 德国高斯发明通过三次观测确定小行星轨道的计算方法(1809年正式发表)。 德国J.W.里特尔发现氯化银在光谱紫端外侧分解最快,首次发现紫外辐射。 法国巴黎天文台台长拉朗德仿效弗拉姆斯蒂德于1801年刊布法国天文志,发表了他的47,380颗星的星表。 公元1802年 德国奥伯斯发现第二颗小行星—智神星。 英国化学家W.H.渥拉斯顿看见太阳吸收谱线。 F.W.赫歇耳发现双星轨道运动,编出三卷含星云2,500个的星云表。 公元1804年 德国哈丁发现第三颗小行星—婚神星。 公元1805年 F.W.赫歇耳测出太阳以17.5km/sec的速度朝武仙座方向运动。 公元1807年 德国奥伯斯发现第四颗小行星—灶神星。 公元1814年 德国夫朗和费创制分光镜去研究太阳光谱,1817年他已计数了约750条吸收线。 意大利G.皮尔齐在测量恒星自行中发现天鹅座51以每年5.2弧秒的速率自行。 公元1818年 德国贝塞尔首次发表精确的岁差常数,完成了有50,000颗星的新的星表,并根据布拉德雷的观测,刊布了一个有3,000颗星的精确星表。 法国庞斯发现一颗新彗星,第二年德国恩克预言该彗星也是周期彗星,预言恩克彗星会再次回归。 公元1824年 夫朗和费磨制成口径24cm,长4.3m的消色差透镜折射望远镜,并创制配有转仪钟的赤道装置,该望远镜是到那时为止最大最好的折射望远镜。 公元1826年 奥地利的比拉发现比拉彗星。 公元1830年 英国的艾黎首次按重力法计算出地球扁率为 1/282.89(20年前法国测弧长求得为1/334)。 公元1831年 英国的詹姆斯发现地磁北极。 公元1835年 法国的科里奥利推出不同纬度或离地心不同高度的物体所受地球转动惯性力的不同而造成地转偏向力—科里奥利力。 公元1837年 德国的马德勒和比尔合作出版《月球》,其中有一幅用10cm折射望远镜观测绘制的详细月面图。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