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7年扩展为研究室。 公元1975年 中国第一次回收卫星成功,它是我国发射的第四颗卫星。 公元1976年 3月8日,吉林地区降落了一场世界罕见的陨石雨,其中一号陨石重1770公斤。 公元1980年 5月12日,中国天文学会恢复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中的会籍。 公元1980年 7月~9月,上海、北京、紫金山、陕西等天文台和武汉测地所参加国际地球自转联测。 7月1日,原BPV时号停播,时号发播由上海转移到陕西天文台,BPM时号正式发播。 公元1984年 北京天文台密云观测站建成由28面9米天线组成的基线长1千米的综合孔径电波望远镜。 公元1985年 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站建成有口径1.25米的红外望远镜观测室,海拔960米,是由南京天文仪器厂研制的仪器。 北京天文台怀柔观测站太阳磁场望远镜投入使用,这台仪器受到国内外太阳物理工作者的高度评价,是由南京天文仪器厂研制的。 公元1987年 上海畲山天文台1.56米反射望远镜投入使用,它是上海天文台与有关单位合作研制生产的,观测室由上海江南造船厂承建。 公元1989年 紫金山天文台青海毫米波观测站通过鉴定投入使用。 公元1981年 上海天文台使用6米天线与德国马普电波天文研究所100米天线,首次实现了洲际甚长基线电波干涉测量。在此基础上,上海天文台于1987年建成25米电波天线,有28个信道和专用高效磁带机;可以进行多信道观测。 公元1989年 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站2.16米反射望远镜投入工作,这是南京天仪厂生产的国内目前口径最大的望远镜。 公元1999年 1月27日,台湾第一颗人造卫星“中华卫星一号”发射升空。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