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月距离的30倍。 这颗彗星现在由数量超过36块的一串碎片所组成,它们按照字母顺序来命名,在天空中延伸达好几度。(太阳和月亮在天空中的视直径约为1/2度。)地面观测者已经注意到了与一些碎片有关的、引人注目的增亮事件。这些事件表明,它们正在持续碎裂,其中一些可能会完全消失不见。 哈勃对B和G这两块碎片进行了拍摄(上面的两张照片),当时它们刚刚经历过亮度爆发。哈勃还拍摄了碎片C(并未显示),它的活跃度较低。这些照片揭露了正在发生的层级分裂过程,其中的碎片正在持续不断地碎裂成更小的碎屑。每一块主要的碎片 的后面,都跟随着几十块“迷你碎片”,它们可能与房屋大小的大块表面物质的抛射过程有关。这些碎屑只能利用超灵敏和高分辨率的哈勃望远镜才能被检测到。 在间隔几天的时间内,哈勃对碎片B拍摄的一系列照片暗示,这些碎屑正在被向阳面喷出的气流推入彗尾,很像是进行太空行走的宇航员正在使用他们的喷气背包推动自己移动一样。较小的碎屑质量较低,因此与主彗核分离的速度比较大的碎屑更快。其中一些碎屑似乎在几天的时间内完全消散了。[点击这里查看哈勃拍摄的碎片B碎裂过程动画,请用quicktime播放器播放。] 彗核是早期太阳系的冰冻遗迹,是一种疏松易碎的尘埃和冰块混合物。当彗星从一个大天体附近飞过时,它们就会在引力潮汐力的作用下碎裂(例如苏梅克-列维9号(Shoemaker-Levy 9)彗星,在撞入木星大气层的2年之前,即1992年,就从木星附近飞过,因而被扯成了碎片)。他们还可能因为彗核的迅速自转而分裂,因为它们经过太阳时受到的热应力而分解,或者会像香槟酒瓶的软木塞一样,因为内部挥发性气体的爆发而被炸开。 “悲惨的碎裂也许是大部分彗星的最终命运,”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的哈尔·韦弗(Hal Weaver)说,他领导的小组执行了最近的哈勃观测,他之前也曾使用哈勃研究过其他彗星的碎片,例如1993-1994年的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1996年的百武彗星和2000年的1999 S4(林尼尔)彗星。随着彗星逼近地球和太阳,其他的天文台也会对它进行观测。对所有这些数据的分析,也许可以揭示出到底哪一种分裂机制,才是造成73P彗星解体的真正原因。 1930年,德国天文学家阿诺德·施瓦斯曼(Arnold Schwassmann)和阿诺·阿瑟·瓦茨曼(Arno Arthur Wachmann),在一张搜寻小行星的照片上发现了这颗彗星,当时彗星距离地球580万英里(933万公里,只是地月距离的24倍)。这颗彗星每5.4年围绕太阳一周,但它直到1979年才现次被人们看到。这颗彗星在1985年再次失踪,不过此后的每次回归都被观测到了。 在1995年秋天,这颗彗星经历了一场巨大的爆发过程,之后不久,四块分离的碎片就被辨认出来,分别被标为“A”,“B”,“C”和“D”,其中“C”是最大的,估计是原始彗核的主要残骸。只有C和B在随后的2000-2001年 的回归中被明确地观测到,不过那次回归糟糕的观测角度可能也是碎片数量如此之少原因之一。今年回归的观测条件要优越得多,这可能是现在检测到如此多的新碎片的部分原因,不过这也可能是因为彗星的瓦解正在加速。这么多的碎片能不能够活过这次的回归,这还是未知之数。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