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意外发现的
  • 伽玛暴会引起生物大灭绝吗?
  • 哈勃
  • 恒星死灰中的行星诞生
  • 哈勃
  • 挖掘化石星系团的秘密
  • 古老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天文天象

    el),以及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瑟拉·吉伯德(Seran Gibbard)。 按照作者的观点,两条外侧光环之间的相似性暗示了蓝色的相同起源。现在的许多科学家都认为,土星蓝色的E环是由土卫二喷出的细小尘埃、气体和小冰粒构成的,它们从土卫二表面上新近发现的喷口中不断涌出。然而,对于麦博这个死寂的小岩球来说,这却是不太可能发生的——它的直径大约只有24公里,只是土卫二直径的二十分之一。 相反,天文学家怀疑,两条光环中出现蓝色的原因是,一些微弱的力量作用在光环中的尘埃上,使较小的颗粒得以保留下来,而较大的颗粒则会被卫星重新俘获。 “我们现在知道,至少有一种方式可以产生蓝色光环,而且不需要涉及到气体喷发,因为麦博显然太小,无法产生内部活动,”舒瓦特说。他和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的杰克·利索尔(Jack Lissauer)从哈勃太空望远镜在2003年拍摄的照片上发现了麦博。 土星蓝色光环的最可能解释,是在土卫二上的气体喷发被发现之前提出的。在这个模型中,流星击中土卫二的表面,将碎屑分散到它的轨道上,这些碎屑大小不一,各种尺寸的都有。较大的碎片会逗留在轨道上,最终被卫星清除干净,而较小的颗粒会受到一些微弱作用力的影响,偏移出卫星轨道,因而得以保留下来。这些作用力包括阳光的压力,作用在带电尘埃颗粒上的磁扭力,以及土星 的赤道鼓起对引力产生的微弱影响。 最终的结果,就是一条宽阔的光环,其中的颗粒较小,大部分的直径都不超过十分之一微米——只有人类头发直径的千分之一,它们主要散射和反射蓝光。 “这个模型可以直接套用在天王星的身上,”德·佩特说,不过我们仍然需要理解这个过程的细节。 其他的所有光环——那些围绕着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光环——都是偏红的。虽然它们包含了各种大小的颗粒,可以反射许多波长的光线,但红光仍然是主要的,这不仅因为直径几微米到几米的较大颗粒大量存在,而且还因为这些物质本身也许就是偏红的,这种颜色可能来自于铁元素。 凯克望远镜拍摄的天王星系统近红外图像。照片中可以看到R1环,而R2环却无法看见,表明R2环的颜色是很蓝的。Credit: de Pater, Hammel, Gibbard, and Showalter, 2006. Science, April 7) “两条都是最外侧的光环,两条光环都有卫星包含在 其中,它们都是蓝色的光环。这不可能只是巧合,一定有某种共同的动力学过程导致了这两种现象,”舒瓦特说。 科学家将凯克望远镜所做的地基近红外观测,与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可见光照片结合在一起,从而发现了这条蓝色的光环。德·佩特,哈梅尔和吉伯德从2000年起,就一直在利用凯克望远镜上的第二代红外相机观测天王星。2005年8月,他们又拍摄了30张新的照片,希望能够 在天王星光环侧向我们的时候,看见一些新的结构。 另一方面,舒瓦特和利索尔也在2003年到2005年,利用哈勃的高新巡天相机拍摄了许多天王星的可见光照片。 没有一个小组意识到他们已经拍到了新的光环,直到他们开始细致分析,将图片叠加在一起时,暗淡的结构才从背景中显现出来。2005年12月,舒瓦特和利索尔报告发现了两条新光环——天王星的第12和第13条光环,还有两颗新卫星,麦博和天王卫二十七(Cupid)。德·佩特,哈梅尔和吉伯德随即发现,他们的照片中可以看到两条新光环中靠近内侧的那条,但最外侧的光环却无法看见。蓝色光环的最亮处距离行星中心大约97,700公里,与麦博的轨道完全一致。 进一步的分析向两个小组证实,在可见光波段中可以看到的外侧光环,确实无法在近红外波段中被观测到,因此它一定是蓝色的。这项分析还证明,麦博与它的光环一样 ,无法在红外线波段被看到,它可能被水冰所覆盖,就像天王星其他的外侧卫星一样,而且它可能是天王星最小的卫星。 “如果麦博与海王星其他的内侧卫星一样,我们应该已经看到它了,”吉伯德补充说,“这意味着,它很可能被水冰所覆盖,就像传统的天王星卫星一样。” 这两个小组计划对天王星展开进一步的观测,来发现更多关于光环和这颗行星表面的信息。2007年,当光环侧向地球时,暗淡的光环应该更容易被看见,哈梅尔说。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