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再加上一颗已被发现了将近十年,却仍然缺乏了解的神秘的彗星(编号为133P/艾尔斯特-皮萨罗),和另一颗Spacewatch项目在一个月前 刚刚发现的彗星(编号为P/2005 U1),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全新的彗星种类。 “主带彗星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拥有与小行星类似的低轨道倾角和圆形轨道,而不像其他所有的彗星一样,拥有椭长的、通常倾角较大的轨道,”谢说。“与此同时,它们的彗星状外貌也使它们不同于之前观测过的所有其他小行星。它们无法简单地被归入任何一类。” 在1996年和2002年,“最早的”主带彗星——133P/艾尔斯特-皮萨罗(以它的两位发现者命名)曾经出现了一条长长的尘埃彗尾,不过它的轨道却与干燥的石质小行星一样。然而,因为这是当时唯一一颗出现了彗星状外观的主带天体,133P/艾尔斯特-皮萨罗的真正本质始终存在争议。直到现在。 “其他主带彗星的发现表明,133P/艾尔斯特-皮萨罗并非孤独地处于小行星带中,” 朱维特说。“因此,它有可能是一颗普通的(尽管是冰质的)小行星,而不是一颗来自于外侧太阳系、从一条类似彗星的轨道变成类似小行星轨道的彗星。这意味着其他的小行星可能也拥有冰块。” 地球形成的时候被认为是炽热而干燥的,也就是说,现有的水份一定是在行星冷却之后被带到地球上来的。这些水的源头可能是与地球相撞的彗星和小行星。因为彗星含水量巨大,所以多年来一直被认为 是地球水源的主要候选者,但是最近对彗星水的分析已经证明,彗星水与典型的地球海水有着巨大的差异。 小行星上的冰块也许与地球上的水更加吻合。但是直到不久以前,人们还一直相信,小行星上一度拥有的冰块,不是早已消失,就是被深埋在较大的小行星内部,无法对其做进一步的分析。主带彗星的发现意味着,这些冰块还没有消失,它们仍 然是可被分析的(至少仍然存在于一部分主带天体的表面,有时甚至会喷入太空)。派往主带彗星的太空飞船,将会为其冰块含量提供更加详细的新信息,进而为地球上水的来源和生命的形成提供新的认识。 按照传统的定义,彗星和小行星是非常不同的。两者的直径范围都是几英里到几百英里,轨道都遍及太阳系各处。不过,彗星被认为起源于寒冷的太阳系外侧,因而包含了更多的冰块。而小行星则形成于更加靠近太阳的地方,处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中,它们拥有较少的冰块。 彗星还拥有巨大的、椭长的轨道,因此会经历大规模的温度变化。当一颗彗星靠近太阳时,它的冰会被加热升华(直接从冰变成气体),将气体和尘埃喷入太空,产生一条彗尾,并且形成一个独特的朦胧状外观。远离太阳时,升华停止,任何残留下来的冰块都被冻结,直到彗星再次靠近太阳。相反,小行星带中的天体拥有几乎圆形的轨道,它们一直被限制在太阳系内侧,因此那里的冰块被认为大都被烤干了。基本上来说,它们应该只是一些岩石。随着主带彗星的发现,我们知道情况并非如此,而且传统的彗星和小行星的定义也需要重新修正一下了。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