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伽利略导航系统可能将转为军用 以弥补成本上升
  • 哈勃望远镜发现天王星表面出现暗斑
  • 波音787梦想飞机体验登陆上海
  • 专家称网友香山拍到的疑似飞碟是飞虫或灰尘
  • 美探测器拍到火星表面最详细图像
  • 欧洲首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第三次推迟发射
  • 哈勃望远镜拍到星系相撞后奇观
  • 网友在香山拍到疑似飞碟
  • 黎明号探测器明年前往谷神星寻找水
  • 欧洲火星快车发现火星上曾经有水的证据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天文天象

    金星快车飞行近半年 众多谜团陆续揭开

    器发回的数据可称得上是信息宝库,我们所要做的只是打开金库,走进去好好检查一番。”

      从今年4月开始,“金星快车”探测器便一直在金星周围寻找有价值的信息,探测器上的7台仪器通过各种光谱对金星进行细致的检测:从紫外线、可见光到红外线,甚至是无线电波长。“金星快车”项目科学家哈坎·斯韦德赫姆博士说:“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对金星大气进行广泛的研究。”上述先进仪器可对不同深度的金星实施细致观测。例如,可见光及红外热能成像光谱仪(VIRTIS)可令科学家穿透金星上层不透光的大气层,研究其下面的化学特性。成像光谱仪将充分利用“红外线电磁波段”(infrared windows)实施“侦察”,电磁波段是一种二氧化碳无法吸收的的狭长波长。斯韦德赫姆博士说:“这一过程就如同我们首次能穿透尖桩篱栅,看到里面的东西。”

      金星现状最像“太古代地球”

      同火星不同,金星是地球亲密的行星近邻,不过对人类而言还相对神秘。浓厚的大气层将金星严严实实地遮蔽起来,使得人类很难对其进行深入探查,但据科学家估计,金星曾经拥有广阔的海洋,这一点同地球相似,只不过海洋后来不知何故神奇地消失了。向“金星快车”项目提供支持的科学家弗兰克·米尔斯说:“金星现在的状况最像‘太古代地球’(Achaean Earth),当时地球上尚无生命,大气层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和大量的硫磺。”

      科学家急切想要了解金星的进化趋异,例如金星上的海洋是如何消失的,等等。米尔斯博士表示,科学家发现的一些线索可能有助于了解金星大气中二氧化硫的作用和数量。一旦氧化,二氧化硫就会产生硫酸,硫酸是金星云雾的主要成分,同时是一种可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这种气体还是火山喷发的产物。此前,地面仪器以及“先锋”号探测器观测到的金星数据表明,二氧化硫在呈现出一段时间的逐步下降后又开始出现上升趋势,这表明金星火山并未处于睡眠状态。

      双风眼旋涡结构令人称奇

      科学家上次对金星二氧化硫的检测还要追溯到20年前。不过此次可见光及红外热能成像光谱仪将会提供科学家期盼已久的有关这方面的最新数据。与此同时,可见光监控摄像机(VMC)也许能揭开金星的另外一个谜团。这台摄像机能形成有关金星的可见光和紫外线图片。在可见光范围内,金星表面仍是黯淡无光,但在紫外线范围内,一种旋涡状气候模式显现出来了。目前尚不清楚这种模式的构成。一些科学家猜测可能是浮质或小晶体。

      据斯韦德赫姆博士推测:“这是某种能吸收紫外线的物质,因此不是二氧化碳。”格林斯彭博士也表示:“科学家试图识别这种物质,但未能成功,它真的非常奇怪。我们称其为‘未知紫外线吸收体’。”倘若金星大气构成尚不足以引起人们的好奇心,那么科学家希望金星快车探测器能帮助他们解释金星为何比其下面的行星体旋转速度快。地球的风是向东西方面吹,而在金星上,它们似乎只向东边吹,速度也超过金星旋转速度。

      可见光及红外热能成像光谱仪还将观测金星南极一个奇特的双风眼旋涡结构。科学家不清楚什么引起了这种超级旋转,甚至不知道该如何描述。金星快车项目行星科学家桑杰伊·利马耶博士(Sanjay Limaye)也是满腹狐疑:“它难道影响金星旋转速度?为什么它不停止?我们对这些问题一无所知。”

      利马耶博士对可见光及红外热能成像光谱仪发回的双风眼旋涡新图片倍感欣喜,这个旋涡结构看上去就像南半球流动的双气旋(twin cyclone)一般。利马耶博士说:“‘金星快车’探测器能帮助我们确认这个旋涡的深度和结构,以及整个流动过程是如何维持的。”随着金星快车在未来几年不断发回最新数据,科学家将会制成金星曾经难以渗透大气层的新动态图。格林斯彭博士说:“根据我们目前所掌握的信息,这一过程就如同是从19世纪的地形图过渡到如今的天气频道。”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