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观众心目中的十大外星人电影(上)
  • 《时间简史》读后感
  • 历史上的太空电影展3
  • 历史上的太空电影展4
  • 别慌,拿起《银河系漫游指南》
  • 历史上的太空电影展(四)
  • 影评:《世界之战》——来自家门口的震撼
  • 历史上的太空电影展(三)
  • 历史上的太空电影展(二)
  • 历史上的太空电影展(一)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天文天象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

    通的读者那里传递科学的精神,科学的趣味。很多读者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恍然大悟:哦,原来科学这么有意思,原来量子物理我也啊可以理解并很感兴趣的。我本人是学中文的,一直跟物理绝缘,但这本书竟然让我这样的人读得十分入神,我甚至能在这本书里感受到作者所写到的那些伟大的科学家的心跳。    刚才武夷山老师曾经提到国外有本经典的《量子史话》,我在想,可能那一本是最经典的,最无可挑剔的,但曹天元的这本却是最好看的,最具备中国人的那种口感的。如果把这两本书放到一起PK一下,也许读者喜欢的不是经典,而是口感。 田松(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这个作者是科普界的王小波!   这本书我是在一个专业的物理学论坛读到的,是从新浪转载过去的。在那个论坛上活跃的是一些海外的华人物理学者,我知道的毕业于南大物理系有好几位。这本书当时在那个论坛引起了很多青年物理学者的关注,并且引发了很大的争论,很多人就书里的某个论点吵得不亦乐乎。所以我很早就知道这本书,也特别感兴趣。刚才我问出版方,这个作者到底是干什么的,但是没有人知道,有的说是搞金融的,有的说是学经济的,这个很神秘。 这本书跟以往的科普作品非常不一样,以往的科普作品要么高高在上,要么假装亲民,实际上还是居高临下。这本书不同,作者完全是和所有的读者站在一起的。所以我们都认为这本书的作者应当不是专业的物理学者。这是非常难得的。    我本人学物理的,我是相信我在物理方面的阅读量非常大,但我发现这个作者的阅读量比我还要大。    现在的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很多人对物理其实是很害怕的,觉得是天下最枯燥的学科。但事实不应该是这样的,这是教育者本身的问题,我经常对学生说,你害怕物理,那是因为没有遇到像我这样的好老师。所以才把物理这么有意思的事情搞得这么乏味。    以前科学界有这么一种说法,他说数学是科学里的皇后,歌德巴赫猜想是皇后凤冠上的明珠,那我觉得,如果数学是皇后的话,我们物理就是皇帝,量子物理就是皇冠上最璀璨的宝石。而《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就是这样一本用最有意思的表达发式,带我们近距离观察这颗宝石的图书。其实这本书甚至可以叫《大话量子物理》,因为他采取了很多“大话”的手法,甚至有时为了写清楚某一段历史,作者虚拟了很多发生在科学家之间的有趣的场景。关于这一点,在我刚才说到的那个论坛上引起了很多学者的不满和批评,说这个作者怎么能虚拟这些故事呢,但我觉得挺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量子物理这个物理学上最难的东西说得这么有趣,说得这么让人印象深刻。    所以这是一本让物理变得精彩和有趣的书。读这本书让我想到了王小波,王小波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把有趣当作写作目标来追求的人。这本书的作者在这一点上很像王小波。 刘兵(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量子物理史话》将科普极端娱乐化    这个书娱乐性确实很强,比如书中有很多类似武侠小说式的描写,把某个大科学家的某种理论比喻成“冲虚道长的剑”等等,都是很网络娱乐的特点,以前谁敢这么写科普?刚才提到了有网络特点,网络作品没有吸引力的话,不会有后面的延续;同时这本书的确又是一个科普书,又是以历史科学史的形式写的科普书,所以科普性和娱乐性这两个特点,在这本书中是这个双重的。所以说这本书是以网络的形式把科普的娱乐性推向一个极端。但是如果不是这样的极端的话,像“量子物理”这种全世界最艰深的学问,作者怎么能写得这么妙趣横生呢?    那么在这样一个极端娱乐化的,追求好看与幽默的情况下,一定会有人质疑它是否还能做到准确、可靠?我的想法是,科普科普,只要你想“普”,就不可能绝对准确。因为只有科学家用行话交流,才能是准确的,所以任何科普作品都不能是严格的准确科学。    但是新的问题就来了,我们科普作品娱乐化的底限到底在哪里?因为这本书已经冲破了以前的底限,在书中,大量掺杂了小说化的情节,一些科学家之间的对话、场景都是被虚拟出来的,这肯定是不准确的,甚至是故意不准确的,但是阅读起来,效果却非常好,就是实际上读者未必会在意这个科学家当时有没有说过这个话,有没有做过那个动作,读者通过作者形象的表述知道了那段历史,知道了量子物理的一些关键点,这才是最重要的。    而我们过去写科普作品,是不是过多地在准确性上纠缠了呢,我们过去在科普的娱乐性上有限度,有底限,但是代价惨重,看的人少啊!所以我要说,公众不需要最准确的科学知识,首先还是要让读者觉得好玩,有趣,有意思,这才是把真正尊重读者的表现。    现在我们知道,作者在图书准备出版时,也有点心虚了,改动了一半。这个未必是好事情,我很担心他把原来在网络上那些原汁原味的东西改掉了,变得为了准确,为了无可挑剔而板起面孔。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这本书将掀起科普革命    这本书的出版是非常有意义的,我先说两个比较大的事情。    第一点,这个科普是否可以具有娱乐性?这个问题这样问是错误的,好象科普好象有了娱乐性就犯错误了,问是否具有娱乐性,这是传统的科普观念,科普在我看来,根本就是一个娱乐,所以问科普是否可以娱乐性,就像娱乐是否具有娱乐性一样,这个观念没有什么新颖,以前我在很多场合讲过,我们老的科普为什么没有人看,这个就是没有娱乐性,都搞得跟老爷爷讲故事似的。这个书在网上受到欢迎,本身他有娱乐性,再往根上说,我推测这个作者自己阅读物理学的一些书之后,感到娱乐了,所以他要想把这个娱乐用出来大家分享,本着这种宗旨做这个书,我觉得这很符合我心目中的新的科普,所以我觉得娱乐是没有问题的。还有人问是不是可以这样用这样的方式来塑造科学家的形象?这个提法有问题,塑造科学家形象,事实上按照我们的观念,你可以说科学家的形象不存在一个客观形象你总是可以塑造各种各样的形象,以前我们按照老的观念,我们给科学家塑造一个高大完美的形象,以前这么看,现在也要这么看。但如果我们从娱乐的的角度来说,科学家就是一个娱乐的资源,我们开发娱乐的一个资源。可以拿科学家开涮,只要不涮到他自己告你诽谤,如果那样就不好办了。所以这本书的娱乐功能这件事情,我们可以持更开放的观念看待。    第二点,这个书在某一个事情上有一点革命性,以往我们物理学是所有科学中最硬的,通常物理学的普及,总是有物理学家来写,有一个《量子史》,是霍夫曼写的,那些书都是物理学家写,量子力学是物理学中最抽象和难懂,四大力学最后才有量子学,一般这样的东西一定是学物理的人写,似乎才有这资格写,居然此人不是学物理,据说他学计算机,还有人说他学的是金融,应该是没学过四大力学的。他没有在物理学从业,这样人写这样的书,这个事情,引发这样的问题,谁可以谈科学,谁有资格谈科学?这个书用它的出现,向我们表明,不是物理学家也可以谈物理学,而且可以谈这么好!!    不是物理学家的人也可以谈科普,这完全冲破了我们的科普观念,我们以前的观念一定要受我专业的训练才能谈科普。很多科学家都觉得这个科学的东西是有进入门槛的,科学家一般觉得你们没有受过训练的人,你们是没有资格谈的,如果你们想就科学的事情发表一些意见,可以很粗暴把你们赶走,说你们懂什么,没有念过物理,很多人都是自卑。 这个书打破了我们以前的观念,如果此后我们看到不是科学家的人谈科学了,这是不是一个好事呢,有可能他们把科学谈的越来越走样,谈到伪科学和科学界限不明确,我知道很多科学家不喜欢这种现象,我现在也不知道这个现象喜欢不喜欢。我只是觉得通过这本书我们看到一个革命的气候,我们都要做好准备。    我对科学毫不理解,量子力学我更不能理解。但我对社会科学的普及很关心,对科普读物非常关心,不管怎么样,出科普的书非常有必要,不仅是自然科学书,因为现在面临着一个问题,书市上俗的东西太多,雅的东西看不懂,所以我看应该是多出这样的书,用大话或者史话通俗形态,把一个很雅的学问讲的大家非常容易懂,这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之所以来,就是冲这一点,这一类大话的书可以常出。如果出一整套就更好了,因为人总是要看这些东西,不能光看很消闲的东西,我看台湾出版业已经往这个路上走,他们走的非常好,我们可以走的比他们更好。 陈香:(中华读书报记者):这是一本科学江湖史    我觉得这本书不单纯是一本科普作品,更是一种科学的另类历史,写的是西方科学界的江湖。就像武侠小说一样,写的是科学的哪个江湖,那个江湖里的人也有门派,也有斗争,也有欲念,也有挣扎,作者把这些都写出来了,把那些科学家的形象写的活灵活现,就像写小说一样。比如我正看到书里描述牛顿和胡克的口水仗,就写得特别精彩。能把写得跟科学史武侠小说一样好看,作者真是开辟了一种学术史的写法。 于彤(中国科技报记者):这是一本写人际关系的书    我想看看网络上的原版是什么样的,他主要的内容是不是科学?我倒觉得主要是在讲科学家,讲科学家的背景,科学在这里面作为只是一种素材,就是刚才陈香说的,这里面主要讲的是学术江湖的问题,中国人更关心是江湖的问题,有人就有江湖,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科学家和科学家之间的关系,我觉的这个书有突破的地方就是这个作者是用一个特别符合中国人思维习惯的方式来讲,就是搞人际关系,中国人最适合搞人际关系。 另外这本书用了很多年轻人的网络语言,不光有武侠方面的语言,还有日本动漫方面的语言,比如说,“牛顿推了推眼镜,说,‘真相只有一个。’这其实是《名侦探柯南》里面很经典的一个动作和语言。所以这本书很能吸引很非科学界的朋友阅读,我不知道这个作者背景是什么,他把我们的欧化思维化和科学思维或者说科学教科书的思维都去掉了,他展现中国人喜欢人际关系思维,就是展现人的大智慧。我觉得这一点值得重视。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